1950年的志願軍如果在戰場上遭遇1937年的日軍會如何?這是很多人都熱衷探討的問題,因為這兩個狀態的軍隊分別代表了中日二戰前後的最佳狀態。如果以“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談論這個話題的話,1950年的志願軍毫無疑問是要強於1937年的日軍,因為這時期的志願軍大多都是14年抗戰,4年解放戰爭一路熬過來的部隊,加上配置了從全國蒐集而來的戰場繳獲武器,無論是作戰經驗,戰鬥素養和火力配置,都要強於1937年時的日軍。
最初剛入朝的志願軍是13兵團,下轄38,39,40,42四個軍。由於在入朝前夕進行了裝備換裝,主要是儘可能的統一武器,然後強化火力。這4個軍被認為是入朝部隊中戰鬥力最強的,它們的編制也非常大,以38軍為例,入朝時有44521人,轄3個步兵師。全軍裝備50毫米擲彈筒100多具(連級),60毫米迫擊炮225門(連級),80/81毫米迫擊炮86門(營級),107毫米迫擊炮12門(師級),120毫米迫擊炮19門(師級)。此外,38軍還有36門75毫米山/野炮(師級),34門70毫米步兵炮(團級),4門57毫米無後坐力炮和50具火箭筒。而在槍械上,全軍輕機槍864挺,重機槍125挺。此外,38軍還有1702支湯姆遜衝鋒槍,主要加強到班級強化火力。
按照當時的配置,38軍每班都能確保有1挺輕機槍,1~2支衝鋒槍,其它都是步槍。到了步兵連,還會配備3~4門60毫米迫擊炮或者50毫米擲彈筒。營級3~4門80/81迫擊炮加4~6挺重機槍,團級除了3~4門107迫擊炮外,還有4門左右的戰防炮或者步兵炮。從總體來看,志願軍38軍的炮兵火力相較於日軍同等規模的加強師團會有一部分的差距,但是在班組到營連這一編制,我們的火力已經趕上了日軍的水平甚至有超出。如果4.4萬餘人的38軍與同等規模的日軍相較量,是可以實現正面擊潰的。如果地形條件有利於戰術運用的話,38軍甚至可以殲滅大半1937年狀態的日軍。
1937年狀態下的日軍因為老兵隊伍多,武器配置完善,所以被認為是日軍二戰時期最佳狀態。和志願軍一樣,日軍師團級也缺乏重炮,只有少數師團能夠獲得105毫米榴彈炮和150毫米榴彈炮,多數也是75毫米山野炮。在整體上,日軍火力和志願軍相差並不大,但如果碰上志願軍實施穿插運動的戰術時,它的劣勢就會進一步顯現。因為它的營連(大隊和中隊)裝備的近戰火力太弱,面對又有迫擊炮又有衝鋒槍的志願軍劣勢非常大。即便是近戰拼刺,日軍也不見得是志願軍的對手。
之所以這麼說完全是結合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和美軍拼刺,然後對比志願軍與美軍拼刺的狀況。1950年的美軍比太平洋戰爭時期美軍更難打是公認的事實,即便是擁有優勢近戰火力和拼刺格鬥能力的美軍在與志願軍打近戰時都討不到便宜,更別說日軍。但這裡也需要說明的是,初期入朝的志願軍只有20多萬人,在總體上和數十萬的侵華日軍相比還是不足,所以只能用軍師一級的部隊去對比日軍師團或者加強師團,一旦上升到大會戰的話,就只能等到1953年狀態的志願軍了。這個狀態下的志願軍是巔峰存在,炮兵火力直接碾壓日軍,還配備了T-34和IS重型坦克,基本就是完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