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經過
1929年7月,剛執掌東北政權不到一年的張學良為了捍衛權威,在蔣介石的慫恿下以蘇聯不遵守條約而強行收回中東鐵路,蘇方人員全部被遣送回國,史稱“中東路事件”。
事後中蘇進行了談判,在談判無效的情況下,斯大林於一個月後下令成立“特別遠東集團軍”,其下轄3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1個蒙古騎兵營,總兵力約4萬餘人。特別遠東集團軍裝備精良,有大量飛機、坦克、重炮等重型兵器,而且還裝備了當時蘇聯最新型的坦克。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擔任“特別遠東集團軍”司令的並非他人,正是北伐時期的蘇方軍事顧問布留赫爾,也就是為人熟知的“加倫將軍”,他是蘇聯首批5位元帥之一,曾參加過十月革命並指揮過蘇聯在遠東地區的平叛戰爭。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布留赫爾受蘇聯派遣擔任廣東革命政府首席軍事顧問,期間受到孫中山和蔣介石的極大重視。
在兩次東征陳炯明的戰役中,布留赫爾不僅負責作戰計劃,而且還親赴前線,指揮攻克陳炯明的老巢惠州。北伐開始後,布留赫爾不僅為蔣介石制定整個戰略,而且還奔走疆場,立下汗馬功勞。直至1927年“四.一二”政變、蔣介石推行清共反蘇政策後,布留赫爾才返回蘇聯。
1929年9月18日,蘇聯對外發表宣告,稱中東路交涉毫無結果,此後對中蘇國境所引發的一切事件,蘇方概不擔責。此舉也意味著蘇聯將對東北軍發起大規模進攻,形同宣戰。而在這時,蘇軍已在東北邊境集結了近十萬兵力,隨時可能發起攻擊。
在蘇聯“特別遠東集團軍”成立10天后,張學良也於8月15日下達作戰動員令,並以王樹常為防俄第1軍軍長,胡毓坤為防俄第2軍軍長,兵力總計5萬人,分東、西兩線馳援邊境。
9月份後,中蘇軍隊在邊境不斷髮生摩擦,派駐滿洲里的東北陸軍第15旅旅長梁忠甲向張學良報告,與之對峙的蘇軍兵力至少在一個師以上,並配備了特種部隊。
10月2日,蘇軍炮兵、騎兵和坦克在飛機掩護下猛攻東北軍西線滿洲里陣地,雙方互有攻守。一週後,貝加爾方向的3萬蘇軍向東北邊境持續進發,滿洲里守軍梁忠甲旅向張學良告急求援。之後,張學良再次增派兵力至十萬餘人,東北軍在兵力上略佔優勢。
從進攻態勢上看,蘇軍的進攻主要分東線與西線兩路,東線為同江、富錦的黑龍江江岸一帶,西線集中在滿洲里一帶,即分別進攻中東鐵路的東西兩頭,集中優勢兵力,速戰速決,以顯示蘇軍完全具備保衛中東路的能力。
1929年10月12日,在旗艦“雪爾諾夫”號率領下,蘇聯阿穆爾河區艦隊突然向東北江防軍發起猛攻,黑龍江三江口水域一時硝煙四起,炮彈橫飛。在數十架飛機的低空轟炸下,東北江防軍損失慘重,旗艦“利捷”號與“江平”、“江安”等四艘炮艦被相繼擊沉。由於蘇軍有飛機助戰,戰情對東北軍極大不利。戰至午後,蘇軍在飛機和艦艇的火力掩護下登陸。在東北守軍的奮力抵抗下,蘇軍首次進攻被擊退。
之後,蘇軍調集三千援兵迂迴到下游襲擊守軍側翼,東北軍陣地被蘇軍佔領,東北江防艦隊幾乎全軍覆沒,守軍近千人戰死。當天下午,蘇軍進佔同江縣城,東北軍被迫後撤。
戰爭爆發後,張學良一時陣腳大亂,只好向南京緊急求援,但此時的蔣介石正在河南許昌指揮討逆作戰,那些原來態度激昂的國民黨軍政要人們此時也陷入了沉寂,胡漢民稱病,譚延闓推諉,戴季陶躲起來唸佛,就連之前態度強硬的孫科、張繼等人,此時也都默不作聲了。
原來,中東路戰爭爆發之時,馮玉祥所部在華北向蔣介石發起挑戰,汪精衛、閻錫山也為之遙相呼應,此時的老蔣自顧尚且不暇,對東北戰場更是有心無力。不僅如此,蔣介石非但未發一兵一卒,而且一度還厚著臉皮向張學良借調重炮營用來幫他打內戰。
正待張學良苦等南京救援之時,蘇軍再次出動重兵進攻西線滿洲里一帶。11月17日,西線蘇軍步、騎、炮兵四萬餘人在布留赫爾的命令下分兩路向滿洲里和札蘭諾爾發起猛烈進攻。激戰數日後,東北軍幾乎被打散,滿洲里和札蘭諾爾兩地均被蘇軍攻佔。
滿洲里之戰是中東路戰爭中最為慘烈的一仗,其中防守滿洲里一線的第17混成旅完全被擊潰,旅長韓光第及屬下團長林選青當場陣亡,另一團長張英重傷後自殺;防守扎賁諾爾方向的第15混成旅大部被俘,旅長梁忠甲在撤退中被蘇軍追兵俘虜。
經此一戰,東北軍西線全面崩潰,密山、海拉爾相繼失陷,中東路樞紐所在地哈爾濱危在旦夕。
據事後統計,除旅長韓光第及兩名團長陣亡外,東北軍團以下官兵在滿洲里一戰中陣亡高達兩千餘人。另外,旅長梁忠甲及參謀長、團長以下被俘數千人,並被送往蘇聯境內。事實上,東線守軍第15旅及第17旅已形同全軍覆沒,而蘇軍只付出了傷亡不到一千人的代價。
原因分析
東北軍與蘇軍的戰鬥力相差如此懸殊,背後原因其實並不複雜。
一、蘇軍知己知彼。蘇聯對東北的滲透由來已久,對東北地形、東北軍虛實、武備等了如指掌。反觀東北軍對蘇聯遠東和西伯利亞駐軍知之甚少。
二、蘇聯國力強盛。蘇聯已從第一次衛國戰爭中恢復過來,國家統一,國土擴大,工農業生產恢復,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國力日益強盛。而中國內部軍閥混戰,派系林立,國民政府未提供任何有效幫助。東北區域性也是如此,張學良掌權不到一年,新舊勢力地方派系層出不窮,互相掣肘。從日俄戰爭到、北洋軍閥混戰,東北戰火連綿不斷,東北全境滿目瘡痍、匪患叢生,國民生產力低下。蘇聯工業的發展也為蘇軍提供了強大的武器裝備,如飛機、坦克等。東北軍以一隅之力而抗蘇聯全國。
三、蘇聯的制度有優勢。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要優於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蘇軍實行新的政委制度,大大加強了軍隊凝聚力、服從力、意志力,有效防止分裂和軍閥的出現;而東北軍由於歷史原因,派系林立,將領擁兵自重,長期紀律渙散,只有少數精銳部隊。
四、東北軍有後顧之憂。1929年日本關東軍在東北勢力很強,張學良留下了相當優勢的兵力以防日軍偷襲,另外在山海關和平津也駐有精銳部隊,東北軍戰線過長。
後果
慘烈的戰爭給當地帶來了巨大損失,作為主戰場的滿洲里,戰後更是一片狼藉。戰爭中,滿洲里車站一帶被完全焚燬,車站機器車輛、電機材料、無線電臺等均被炸燬或被蘇軍席捲一空,戰區煤礦與礦區也被炸成焦土,存煤被焚燬。
由於當時正處隆冬,市面上煤炭、米、面連連告急,當地居民流離失所,飢寒凍綏之狀隨處可見。
正當各方以為蘇軍要擴大戰果,繼續向哈爾濱甚至沿中東路向南部進軍時,斯大林並未命令蘇軍繼續追擊,這讓張學良暫時緩了口氣。事已至此,張學良也顧不得南京方面的反對,決定單獨向蘇聯談判媾和。蘇聯侵佔了“黑瞎子島”,並簽訂《伯力協定》。
透過此戰,日本也看清了東北軍的虛實,在兩年後發動了“九一八”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