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一個值得提及的話題
(網上圖片)
漢文帝,公元前202至前157,除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文景之治”之外,很少提及這個偉大而鮮有的歷史人物。究其原因,不外乎他處在一個和平時代,沒有什麼感天地泣鬼神富有傳奇色彩的偉大壯舉和神奇故事,儘管德盛的孝文皇帝與功大的高祖皇帝幾近並駕並驅,但人們津津樂道的是高祖劉邦,而很少有人在大眾中把漢孝文皇帝劉恆提及。
經過波瀾壯闊的楚漢相爭,起初力量相對弱小的的劉邦最終打敗了項羽,建立了名垂史冊的漢王朝。劉邦任上,他的當務之急和頭等大事是肅反、鎮壓反革命,組織力量反擊、打退叛亂分子的猖狂進攻,鞏固新生的政權。劉邦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有了“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的歷史定論。
高祖的繼位者孝惠帝劉盈,呂后生,“為人仁弱”,成為了漢王朝一個過渡性的皇帝。在位七年實為呂后專權。之後,“號令一出太后”,懾於呂后的權威,曾經跟高祖一起征戰殺伐,出生入死的大臣們,為了保全性命,為了長遠計,大多違心的順從了呂后。在其後八年的統治中,進行了肆無忌憚的篡劉奪權活動,排除異己,安插呂氏。好是好在由於呂后忙於篡權,“政不出房戶”,倒是“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
孝惠、呂后時,國民經濟得到穩步發展,脫離戰亂的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升。 呂后崩,宮庭發生了你死我活,驚心動魄的政治軍事鬥爭。還是當初擁護呂后的那些大臣們看著時機已經成熟,全都倒戈傾向劉氏,誅呂氏。失去呂后的呂氏當權者們,一個個成了刀下之鬼。一場血腥的宮庭之變,是以篡劉奪權的呂氏集團的覆沒而告終,在眾位大臣的“陰謀”捉幫下,迎立代王劉恆做了皇帝,即這篇文章的主人公孝文帝。
是時距建立漢王朝二十有七年矣,“文景之治”的序幕將徐徐拉開。 我們先了解一下孝文皇帝劉恆的成長背景。劉恆是高祖之子,薄夫人所生,由於“太后家薄氏謹良”,恆受其母的教導,“仁孝寬厚”,口碑很好。皇后竇氏“好黃帝老子言”,“帝”“不得不讀黃帝老子,尊其術”。不難看出在兩位女人的影響下,恆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過程,對其後的施政理念發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巧的是文帝初時的丞相陳平也“少時本好黃帝老子之術”。值得引起大家思考的是,文帝治國,尊崇的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無為而治”和以孝為先的以德治國策略。
“法正則民愨,罪當則民從”。文帝上臺頒佈的第一項惠民政策就是廢除一人犯罪,連代父母妻子的做法。“初即位,施德惠,天下填撫,諸侯四夷皆洽歡”。第二年發生了日食月食,詔告天下“以微眇之身託於兆民君王之上,……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令至,其悉思朕之過失,及知見思之所不及”,不要不告訴我。其低調、親民、愛民、負責任的誠懇態度躍然紙上,令眾百姓無不感動。每年春天,以示“天下之本”農的重要性,皇帝都要躬身親耕。按今天的話來說,活脫脫一個平民皇帝的形象。
同年,又開了言論自由的先河,廢除誹謗妖言罪。社會環境寬鬆了,老百姓更加愛戴皇帝了。 十三年,皇帝對“移過於下”的做法十分不滿,說這是“以彰吾之不德”,重申“禍自怨起而福由德興”。在這一年,漢文帝成就了一件為人津津樂道的故事,同樣成就了廢除肉刑的千古美談。名醫淳于意無男有五女,遭人陷害獲罪,要被押走時罵他的女兒們,說有什麼急事配不上用場。小女兒緹縈很悲傷,隨至長安,上書文帝,“刑者不可復屬”,願為官婢,為父贖刑。文帝“憐悲其意”“其除肉刑”。
“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今勤身從事而有租稅之賦,是為本末者毋以異,其於勸農之道末備,其除田之租稅。”從這一年起連續十二年田租全免。這從一方面說明國家“倉廩實”的富裕程度,另方面說明文帝對下層弱勢群體的關愛和體恤。在不是市場經濟的公元前167年,的確是難能可貴的。這一政策的實施是與當時儉樸而非奢靡的良好社會風氣有直接關係。如果在一個無度浪費和追求奢靡生活的環境裡,就是榨乾老百姓的血汗,也難以滿足貪官汙吏揮霍無度的慾望。 在位十四年,文帝又客觀公正的做了總結,對出現的不好苗頭和現象提出警示。他謙虛的說,歷日綿長,“以不敏不明而久撫臨天下,朕實自愧”,要“先民後己”。把所有的功勞都歸於我,我很慚愧,大家都天天喊劉恆萬歲萬萬歲,把祝福不給於百姓,這是“重吾不德”。
在對待匈奴擾邊的事情上,時和時戰,很為棘手。文帝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計社稷之安,便萬民之利”,為免“四荒之外不安其生”,讓邊民過上安寧的生活。經過多年的爭戰,今年(十八年)要與單于進行和親談判,同捐前嫌,和平共處,結束過去,開闢未來,不糾纏歷史,一切向前看。他說“今朕夙興夜寐,勤勞天下,憂苦萬民,為之怛惕不安,未嘗一日忘於心”。一個憂國憂民、日理萬機、一心為百姓操勞著想的好皇帝的形象深入人心。
二十三年,文帝崩於長安未央宮,他的遺言振聾發聵,就是今天讀來也令人肅然起敬。他說,有生就有死,天地之理,是很正常自然的事,有什麼可悲傷的。為自己的死對他人帶來的不便深表不安。“常畏行過”,怕不能善始善終,“今乃幸以天年”,好事情,“其奚哀悲之有?”不要“發民男女哭臨宮殿”,在現場的人,早晚各哭一次。出葬三天後取婦的取婦,嫁女的嫁女,喝酒的喝酒,吃肉的吃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還專門強調了一句,說在遺言中沒有說到的,都比照上面的意思去做。真是不簡單的文帝,要去世的時侯,頭腦還這樣的清楚,思維還這樣的明晰,思想還這樣的唯物,難得啊難得!鄧小平喪事從簡、骨灰撒大海的遺言就令人感動,公元前157年漢孝文帝劉恆的遺言怎能不教人沉思?還說,喪事後儘快釋服,“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愛護大自然,保持生態環境的環保意識原來古已有之,而文帝的環保意識比今天還有過之而無不及。文帝說的最後一件事是把“夫人以下至少使”的美人放出去讓她們自找歸宿。
孝文帝既位二十三年,宮室物用、娛樂的東西沒有增加,曾經想建一露臺,預算“直百金”,“中民十家之產”,於是打消了這個念頭。他的夫人衣不曳地,幃不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為自己修陵,要求只用瓦器。有些雖不算勞民傷財但銀兩花費大的不關乎國計民生的專案,文帝在位時一直謙讓推後,未能成行,“專務以德化民,是以海內殷富,興於禮義”。
文帝去逝八天後,生母是竇後的孝景帝劉啟即位。在釋出的“告全國人民書”中,對文帝除誹謗、重農桑、減嗜慾、去肉刑、免田賦、出美人,以德化民的業績做了充分的肯定和崇高的評價,高度的讚揚文帝“德厚侔天地,利澤施四海”,“世功莫大於高皇帝,德莫盛於孝文皇帝”。太史公說“德之盛也”,看來以上評語絕非溢美之詞,而是孝文皇帝真實的寫照。 漢文帝,開創中國盛世第一人,難道不是一個值得提及的話題?!
今天我們正處在一個偉大的蓬勃發展的和平盛世,欣聞在鳳凰嘴的漢文帝灞陵的具體位置被確定,回過頭來再回望一下在中華大地第一次出現的太平盛世和產生的時代背景及統治者的施政理念不是沒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