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洛陽》百里弘毅,常被人稱作“百里二郎”,聽起來非常好聽。其實這是古代一種常見的稱謂方式。古人非常注重禮儀,在人際交往中,一般不會直呼別人姓名。於是就有了各式各樣的敬稱。
一、稱對方的字、號。
古人不僅有名,還有字,有的人還有號。
字,又稱表字、小字,是在本名之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義的名字。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女子十五歲笄禮後,不便直呼其名,所以另取一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別名,稱之為字,以表示德行。
如屈原,名平,字原。《爾雅》說:“廣平曰原。” 再比如諸葛亮,字孔明,名、字都是亮的意思。
稱字在古代非常常見,尤其是平輩之間。
比如在《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這首詩中 作者劉禹錫就稱白居易的字“樂天”。白居易的字和名有什麼關聯呢? 因為“樂天”,所以“居易”,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因為生性樂觀,所以活得好,這正是白居易一生的寫照。白居易與劉禹錫年齡相同,屬於平輩,所以稱對方的字。
而“號”則是名字之外的別稱,又稱別號,一般都是自己所起,用以表達一定的寓意。與名、字沒有聯絡。
比如我們熟悉的蘇軾,號東坡居士,所以當時和後世的人常稱他為蘇東坡。還有陶淵明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等等。
二、稱對方的官職、爵位
我們所熟知的歷史人物大都有官職在身,有的還當過宰相之類的大官,他們彼此常用官職來稱呼對方。
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詩中,詩人王勃就用官職稱呼自己的好友。他的這位好友姓杜,官職是少府,少府是唐代對縣尉的稱呼,相當於公安局長。杜少府這一稱謂方式放到今天可能就是“杜局長”。《風起洛陽》中,稱官職的情況很多,如“高寺卿”“奉御郎”等。
爵位與官職有所不同,是用來表示地位的。古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唐朝分為國公、郡公、縣公、侯、伯、子、男等爵位,也可以用來稱呼他人。如巽山公柳襄,巽山是虛構出的地名,可能是郡,也可能是縣,所以巽山公可能是郡公,也可能是縣公。
值得注意的是,稱呼官員為“大人”是元朝以後的事,此前“大人”多指父親。所以《風起洛陽》中沒有官員被稱“大人”,這一點相當考究。相比之下,《神探狄仁傑》中稱狄仁傑為“狄大人”,實際上是錯誤的。
三、尊稱對方為“公”“相公”等
如《風起洛陽》中,大理寺卿高升被人尊稱為“高公”。能稱為“公”的,通常都是有身份地位的達官顯貴。
與“公”類似的是“相公”,後世相公是妻子用來稱呼丈夫的,但在唐朝,一般是宰相的專稱。宰相+公=相公。
四、以郡望、籍貫來稱呼。
籍貫很好理解,就是一個人的戶籍所在地。那麼什麼是郡望呢?
“郡望”是“郡”與“望”的合稱。“郡”是行政區劃,“望”是名門望族之意,“郡望”連用,即表示某一地域或範圍內的名門大族。
魏晉南北朝是士族社會,社會上層人士都非常注重出身。“舊時王謝堂前燕”中的“王謝”,就是指王羲之、謝安為代表的兩大名門望族:琅琊王氏、陳郡謝氏。到了唐朝,門閥士族已經衰落,但人們仍然以出身名門望族為榮,經常提起自己的郡望。就像今天說:我祖上是那誰誰。
比如柳宗元,自稱出自河東柳氏,就被人稱為柳河東。《風起洛陽》中柳七娘也出自河東柳氏,跟柳宗元是本家。
五、稱家族中的排行
唐朝時特別流行用排行稱呼對方,特別是關係比較好的親人朋友之間。比如唐玄宗李隆基就被身邊人親切的稱為“三郎”。
另外,在《別董大》一詩中,詩人高適就用排行稱友人:所以今天我們知道他這位友人姓董,排行老大;還有王維《送元二使安西》,這位元二,姓元,排行老二,是王維的好朋友。還有最近熱播電視劇《風起洛陽》中的百里二郎,姓百里,排行第二。
所以這種稱謂的組合方式是:姓+排行。但要注意的一點是,這裡的排行不一定是按親兄弟姐妹來排,也有可能是同一個祖父、曾祖的兄弟姐妹間的排名。如柳七娘,不一定是柳適第七個孩子,也可能是她有六個堂兄姐。
六、組合形式的稱呼:排行+官職。
比如韓愈在《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這首詩中對張籍的稱呼。張籍在家族中排行十八,當時擔任水部員外郎。水部,指工部的水部司;員外:指員外郎,相當於今天的副司長。巧合的是,百里二郎原本也是員外郎,所以也可稱之為“百里二員外”。
此外還有白居易在《醉贈劉二十八使君》一詩中對好友劉禹錫的稱呼。劉禹錫在家族排行二十八,時任和州刺史,相當於今天的市長。而刺史又被稱作使君,比如《三國演義》中曹操那段著名的話:“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這裡的使君指劉備,當時擔任豫州刺史。
劉禹錫排行二十八,官居刺史(使君)。所以白居易稱他為“劉二十八使君”。
總結:古人常用稱謂方式大概有六種,分別是:
以字、號稱
以官職稱
尊稱對方為“公”“相公”等
以籍貫、郡望稱
以排行稱
排行與官職合稱
你能判斷出下列詩中所使用的稱謂方式嗎?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張籍:《寄白二十二舍人》
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
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沈瑜慶:《和康南海元日與門生談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