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先烈,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永遠的精神豐碑。沒有革命先烈的犧牲,就沒有我們現在幸福的生活。我們要牢記歷史,牢記那些為我們付出鮮血和生命的先輩們!
辛俊卿(1911—1941) 原名辛哲允。山東省肥城市人。1929年,考入濟南省立第一中學。“九一八”事變後,他參與組織學生罷課,並帶領學生臥軌截車,赴南京國民黨政府請願。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考入北京大學,參加了反帝愛國運動,在遊行示威中他負傷被捕入獄,後經組織營救出獄。1938年1月,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衛團建立後,他受中共魯西特委委託,帶領範築先所部政訓處的部分人員,在肥城成立辦事處,辦起山東第六專區幹訓班。同年11月,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六支隊除奸科科長,後調任泰西軍分割槽政治部主任。1941年12月25日在齊河縣仁裡集,被特務暗殺。
宋澄(1910年-1941),原名宋錫奎,又名宋文山,山東省榮成市虎山鎮黃山村人。1921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30年,宋澄到省立煙臺八中求學,接觸到中共地下工作者,秘密閱讀馬列書籍,樹立起共產主義信念。不久,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春,宋澄在北平燕京大學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參與組織天福山武裝起義,任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一大隊政委。按照特委的指示,宋澄帶領一大隊西上進行抗日宣傳。1938年2月12日,宋澄參與攻打牟平城的戰鬥。雷神廟戰鬥中,宋澄右胸中彈,仍帶傷堅持指揮戰鬥。1938年4月,宋澄和其他膠東特委領導,率領"三軍"西上蓬(萊)、黃(縣)、掖(縣)。9月18日,"三軍"改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支隊,宋澄任支隊政委。1941年,因積勞成疾,病故於魯南革命根據地,年僅31歲。
張裕生(1900~1941),原名德充,河南省信陽市河區譚家河鄉人。信南敵後抗日遊擊鬥爭的主要領導者之一。1939年4月,張裕生率一支隊先後於王家崗等地重創日寇,並將根據地發展到譚家河、大王衝等地。此後,他率領部隊轉戰譚家河、西雙河、柳林、當谷山、平靖關、青石橋一帶,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予敵以重大殺傷,為信南根據地的建設打開了局面。1940年1月,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信應遊擊總隊成立,張裕生任總隊長。“皖南事變”後,他率部投入反內戰、反摩擦戰鬥,打退國民黨頑軍在信應地區發動的-高潮。1941年秋,張裕生因積勞成疾,不幸病逝,時年32歲。
張雅韻,四川成都人。早年入川軍,曾任炮兵營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國民黨陸軍新編第十五師四十五團上校團長。1941年3月,率部參加江西上高會戰。堅守水口墟,多次打退日軍的進攻。後乘勝追擊10餘里,不料與日軍援兵遭遇。日軍以猛烈炮火轟擊,戰況頓轉危急。親自率官兵英勇衝殺。在短兵相接中,不幸中彈,壯烈犧牲。國民政府追贈其陸軍少將,並修建"雅韻亭"以示紀念。
陳欽文(1909—1941),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3軍110師330團團長,曾率部參加南口、上饒、信陽等戰役。1941年1月日軍第三師團分兵3路進犯豫南。三三○團奉命集結於河南舞陽縣武功鎮附近,隱蔽待命。2月1日,日軍六七千人向舞陽進犯。當敵先頭部隊經武功鎮該團陣地時,指揮所部猛擊敵側,打得日軍措手不及,共殲敵400餘人。同年4月4日,奉命率部配屬新一師追擊由舞陽西竄之敵。至趙河鎮一帶,該部乘敵立足未穩之機,猛撲敵陣,殲敵200餘人。後又衝入趙河鎮內,與敵軍展開肉搏。在激戰中不幸壯烈犧牲。
我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希望大家不要忘記那段悲壯的歷史,和那些為我們付出鮮血和生命的先輩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