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人類的“母親產業”,是人類抵禦自然威脅和賴以生存的根本,社會生產的發展首先始於農業。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技術領先於世界,單就一個壟耕種植法,中國就領先西方文明兩千多年,農民階級對於中國社會的發展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封建君主專制的發展,使得中國的農民階級飽受壓迫與剝削,於是,農民起義也就順理成章了。那麼本文就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幾次農民起義吧。
一、秦朝末年:陳勝吳廣起義
秦以法治國,賦稅繁重,律法嚴苛。史料記載,當時的田租“二十倍於古”,兵役、徭役更使農民不堪重負,民間早已怨聲載道。二世元年,朝廷征伐閭左(貧困農民)屯戍漁陽(今北京密雲縣),陳勝、吳廣為屯長。他們行軍至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時被大雨阻攔,無法按時抵達漁陽。按秦法,逾期當斬。於是陳勝、吳廣利用“魚腹藏書”借蒼天之口宣揚“大楚興,陳勝王”,陳勝自立為將軍,封吳廣為都尉,打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詐稱公子扶蘇、項燕的部隊,發動了農民起義。
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但給予了秦王朝統治沉重的打擊,為後來項羽、劉邦推翻秦王朝奠定了基礎。
二、東漢末年:黃巾起義
自漢光武帝劉秀恢復漢室政權延續兩代以後,從漢和帝開始,東漢就進入了長達一百多年的外戚專權、宦官亂政的死迴圈,朝政混亂,加上邊疆戰事不斷、土地兼併嚴重,百姓生活困苦不堪。鉅鹿人張角趁此機會利用自身醫術結合奇書《太平要術》,借救助百姓傳教,宣揚太平道的宗教理念和社會政治思想,待時機成熟,張角打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自稱“天公將軍”,率領群眾頭戴黃巾,發動起義。
黃巾起義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組織的民變之一,雖然黃巾起義在九個月後被鎮壓,但漢室威信大受打擊,加之為了鎮壓起義軍而下放軍權,導致潘鎮割據,漢室名存實亡,繼而拉開了三國紛爭的序幕。
三、隋朝末年:瓦崗軍起義
隋朝末年,隋煬帝不顧民間水旱瘟疫橫行肆虐,反而窮兵黔武,先後三次征討高句麗,各地農民不堪重負,紛紛揭竿而起。東郡(今河南濮陽縣)法曹翟讓因小錯被判死刑,越獄出逃,與單雄信、徐世績等人帶領農民反上瓦崗寨,揭開了起義的序幕。此後貴族李密兵變失敗出逃流浪,輾轉加入瓦崗軍,也成了起義軍首領。翟讓、李密以“罄南山之助,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為口號,賑濟災民,與隋軍作戰。後期,瓦崗軍內部結黨之風日盛,戰鬥力衰退,宇文化及兵變弒殺隋煬帝后雙方決戰均損失慘重,此後李密與王世充軍戰敗,秦叔寶、程咬金、羅士信等主將被俘,瓦崗軍起義就此失敗。
瓦崗軍起義消滅了隋軍主力,沉重打擊了士族大地主勢力,為後來李淵發動兵變奪取政權奠定了基礎,對唐初的政治、經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四、明朝末年:李自成起義
明朝末年,內憂外患嚴重。在外,建州努爾哈赤兵強馬壯,威脅明朝;在內,政權腐敗,土地兼併,天災人禍不斷。李自成21歲時因打傷地主出逃,此時民間農民暴動不斷,李自成也趁機加入起義軍中。此後李自成殺了貪官投闖王高迎祥,成為其部下闖將,在起義過程中,提出“均田免糧”等口號,起義軍所至,民間無不吶喊慶祝。明崇禎十六年,李自成自己稱王,次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同年三月攻克北京,明思宗自縊,明朝滅亡。
但由於明將吳三桂降清,引清兵入關共同鎮壓起義軍,李自成戰敗退出北京。五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城縣遭當地鄉勇誤殺,李自成起義失敗。
五、清朝末年:太平天國運動
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廷懦弱,民族矛盾更激化了階級矛盾,農民不堪剝削壓迫,紛紛揭竿而起反抗強權。1851年,洪秀全領導金田起義,率先發動了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專制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打出“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口號,提出建國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的理想社會。運動後期,洪仁玕撰寫《資政新篇》,最早提出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太平天國運動後期,內部爭權奪利自相殘殺,外部遭清廷鎮壓,最終失敗。但作為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革命,打擊了清王朝統治和外國侵略者,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反抗意志,促進了封建制度的崩潰,阻止了殖民化的程序,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極其重要的一頁。
六、例題展示
【例題】以下關於中國古代農民起義的朝代及口號對應正確的是( )
A秦朝末年——陳勝吳廣起義——蕩平中土,剪除貪官汙吏
B隋朝末年——瓦崗軍起義——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等均之
C清朝末年——綠林起義——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D明朝末年——李自成起義——等貴賤,均田免糧
【答案】D。解析:A項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口號應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伐無道,誅暴秦”等;B項隋末瓦崗軍起義口號為“罄南山之助,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C項清朝末年農民起義為太平天國運動,口號“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綠林起義是兩漢時期推翻王莽政權的起義;D項對應正確。故本題答案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