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部隊轉戰大江南北
1942年春,新四軍第七師相繼開闢了皖中、皖南遊擊根據地。為統一領導皖中地區的鬥爭,中共皖鄂贛邊區委員會在無為恍城成立,隨後成立皖中行政公署,併成立皖中總金庫。1943年,根據地軍民取得了反“掃蕩”和反頑鬥爭的重大勝利,各項建設日益完善。同年六七月間,為進一步控制金融陣地,保護根據地資源和人民的利益,皖中行政公署遵照中共中央和華中局的指示,在皖中總金庫的基礎上成立大江銀行,併發行大江幣。大江銀行的成立以及大江幣的發行,不僅迅速穩定了根據地的金融秩序,更加快了根據地經濟建設和發展,同時為抗日前線提供了可靠的物質保證。
大江銀行的主要業務
1943年大江銀行成立時,行址初設於團山裡附近的大榆樹,後遷無為縣湯家溝,行長由行署財經處處長葉進明兼任,銀行內設發行科、業務科(又叫營業科)、會計科,後設湯家溝、含(山)和(縣)兩個分行。為了適應群眾生活需要,湯家溝分行還下設嚴橋、石澗埠、黃洛河三個兌換點。大江銀行的主要任務是:代理金庫,發行貨幣,配合貨檢、稅收、外貿等部門掌握和調劑市場金融。大江銀行成立後,銀行和金庫合署辦公。金庫的主要職能是統一收支各項公款,因此大江銀行成立後即成為皖江抗日根據地代理金庫。
大江銀行的主要業務是有計劃地組織提供各種貸款,促進根據地生產、經濟的發展。大江銀行的貸款分為日常貸款和專項貸款兩大類。日常貸款包括工業貸款(包括紡織貸款、打鐵貸款、肥皂貸款、造紙貸款等),農業貸款(主要有種子貸款、農具貸款、耕牛貸款、墾荒貸款等,在青黃不接時還有口糧貸款,夏秋收割之際,為防止奸商壓價收購糧食,以免穀賤傷農,還推出了抵押貸款)以及商業貸款(主要是幫助商店、合作社組織貨源,採購根據地緊缺物資,對凡有鋪面的商店均予以發放)。專項貸款主要有種麥貸款、災民貸款、抗洪貸款、軍屬貸款、勞模貸款等。除貸款業務外,大江銀行還三次發放短期抗日公債,公債持有者到期可以在根據地內任何兌換點自由兌換實物或大江幣。
大江銀行貸款採取低息鼓勵政策,農業貸款利息為八釐到一分二釐之間,工商貸款利息為一分到一分五釐,災荒貸款、種子貸款則不收利息。特種貸款不僅不收利息,而且銀行實行損失分擔政策,凡商人用特種貸款去敵佔區購買28種重要物資運回根據地途中的損失,由銀行分擔一半經濟損失。
大江幣的發行和流通
為完成大江幣的發行任務,根據地軍民克服重重困難,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印鈔廠廠長許開良曾為閩西造紙廠工人,懂得造紙技術,便在大榆村北面下胡裡的山溝建了一座小型造紙廠,以楮樹皮等為原料,以土法制紙技術,製作印鈔的專用紙張。沒有鈔版,根據地採用古老的木刻印刷,以楮樹、黃楊樹等硬木為原料,由《大江報》社美術編輯、青年木刻家吳耘負責設計、雕制鈔版。
木刻印刷的大江幣,票面具有現代版畫風格,在巴掌大小的空間中,展現了無窮無盡的藝術想象,不僅蘊藏了深厚豐富的思想內涵,而且展示了現實廣闊空間,把抗日根據地軍民生產、生活、戰鬥諸多元素濃縮、呈現出來。既有表現根據地軍民努力生產的春耕圖、秋收圖及建造水閘、修建長江堤壩等圖景,也有描繪根據地軍民艱苦戰鬥的站崗圖、埋雷圖和升旗圖、歡慶勝利圖,還有表現軍民合作的工農兵學商圖案、根據地的山村、城鎮、日出圖案等。
透過多方努力,根據地很快印刷併發行了木刻版的大江銀行壹圓、貳圓、伍圓券3種面值的鈔票。後來透過秘密途徑,根據地從上海購得鈔紙和印鈔機器裝置,使印鈔條件得到改善,印鈔質量得到提高,不久又印刷併發行了伍圓、壹圓、伍角、貳角、壹角等面值的大江幣。至1945年9月,大江幣累計發行7種面額,18種圖案、26種版別、39種不同色別,有木刻、石印、膠印三種印製方式,流通於皖中的長江南北和蕪湖以西的無為、巢縣、廬江、舒城、桐城以及皖南廣大地區。
大江銀行在發行貨幣時實行統一計劃,統一管理,實物保證的方針,規定根據地內一律以大江幣為流通手段,各單位在預算、決算中一律用大江幣作為計算工具,根據地內一切商品價格以大江幣為計算單位。為保障大江幣的安全,根據地政府和大江銀行在印製中採用了多重防偽技術,更提出並落實“三防一基金”原則。所謂“三防”是:一要防止粗製濫造、盲目發行,每批印發的數量一定要經過區黨委的批准;二要防止與敵佔區錢幣、國統區錢幣混雜流通,在中心區禁止使用偽幣與法幣,各地設兌換所,建立和鞏固本位幣陣地;三要防止敵、偽、頑偽造的假幣流入。“一基金”,就是為維護幣值穩定,用糧、油、棉、麻、布五種實物作為準備基金,並在大江幣背面註明該幣相當於多少實物。
大江幣投放根據地市場後,很快排擠了淪陷區錢幣和國統區法幣,方便了生產生活。到1943年底,大江幣基本上佔領了根據地的金融陣地,成為皖江抗日根據地市場流通的唯一貨幣。
大江銀行的創辦和大江幣的發行,也為新四軍七師部隊和根據地黨政機構的財政收支提供了穩固的保障。皖江根據地建立之初,新四軍七師和根據地各機構的費用支出基本上以國統區的法幣作為計量單位,大江銀行發行大江幣後,隨著根據地的物資流通以及貨幣交換開始統一以大江幣作為計量單位,新四軍部隊裡發給津貼也採用大江幣,“每月津貼費上下級是一樣,每月只發大江幣一、二元”,“1942年每人每月十元伙食費,每月津貼費分別為2元、1.5元、1元三個等級,對年齡大的領導同志略為高一點”。
完成歷史使命
1945年抗戰勝利後,奉中共中央指示,新四軍七師部隊率領皖中地區黨政軍機關幹部,北移蘇北淮安地區。皖江地區黨委與財經處討論後決定,立刻命令大江銀行停止印發大江幣,並制定出回收全部大江幣的具體辦法。當時,根據地黨政軍機關,都把糧食、木材、傢俱和各種日用品標價拍賣,用於回收大江幣。回收的大江幣,分頭集中在團山李、牌樓、嚴橋、石澗埠等地,堆在院子裡,澆上火油,當眾燒燬。為此,新四軍還專門派武裝部隊守衛監護。回收大江幣的工作,在七師北撤的後衛部隊離開皖中時基本結束。但由於時間緊急以及當時特殊的環境,一些大江幣仍存民間,沒有收回。
對於原印刷廠的一些人員,動員技術人員隨軍北撤,或者回南京、上海。他們的生活接濟,由上海的大成公司負責。大成公司、印鈔廠、香菸廠的不少幹部,參加了蘇皖邊區政府的工作。大池洲的印鈔廠裝置,於1945年10月拆散裝箱,運往蘇北地區。當時,走的是長江轉運河的水路,租了四條大木船,並向蕪湖一家貿易公司借了一條拖輪,連同軍工廠、報社的機器、物資一同裝載運走。大江印鈔廠的速度快、效率高的對開膠印機納入華中印鈔三廠。這些機器很快安裝好,被用於印製華中幣的新任務。至此,歷時3年的大江銀行隨著抗戰的勝利結束完成了自己光榮的歷史使命。
第二次兌換
新中國成立初期,安徽省不少原屬老革命根據地的群眾,陸續到其所在地區的中國人民銀行,要求將持有的抗戰時期皖中根據地發行的大江幣兌換成人民幣。
中共安徽省委立即決定回收民間保留的大江幣。安徽省財政經濟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安徽省分行、支行、華東軍政委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華東區行乃至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和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聯合進行摸底調查、研究磋商、請示批示、反覆醞釀,最終出臺相關的兌換比價以及開展兌換工作後應採取的相應舉措。不久,群眾手中的大江幣順利得到兌換。
(作者單位:民革蕪湖市委會宣傳處)
原文刊登於2021年12月16日《人民政協報》第10版春秋週刊
作者:張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