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辛苦打下的曹魏政權為什麼被司馬懿奪走了?“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三國時出了名的亂世,當時號稱是魏、蜀、吳三足鼎立,但坐擁中原地區,佔據天下十三州中九個州的曹魏,實力要遠遠強於蜀漢和東吳。
儘管曹操在世的時候,未能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但以他打下的堅實基礎,只要不出現大的偏差,曹魏成為天下共主無非是早晚的事,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最後卻被司馬炎建立的西晉給取代了。
有人分析說,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因為司馬懿這個人太能隱忍,曹操活著的時候,還能壓制他,可當曹操死後,曹魏內部就再也無人能夠制約他了,司馬家族的勢力開始日益壯大,逐漸超越了曹氏一族,所以,司馬氏取代曹氏便成了必然。
表面上看,這種說法並沒有什麼錯,但要是細究其因,有一個被很多人忽略掉的因素才是曹魏的致命傷,這個因素用兩個字就可以概括出來——“壽命”,也就是說,曹魏最終未能成為百年強盛王朝,很大程度上與曹操以後的最高掌權者的過早離世有很大的關係。
也許有人會說了,幾個歷史人物壽命的長短與歷史程序的必然性之間顯然只能算是一種偶然,不能改變已有的結局,不過,反過來想,假如幾位關鍵人物的壽命可以延長一些的話,難道真的對歷史程序就不會產生決定性影響嗎?
其他人咱們先不去說,單就說說曹魏的兩個重要人物曹丕和曹睿,其中,作為父親的曹丕四十歲就去世了,兒子曹睿更不濟,只活到了三十五歲,儘管古人的平均壽命普遍不高,但這個年齡多半也算是“英年早逝”了,與曹操的六十六歲就更沒法比了。
假設一下,如果曹丕和曹睿也都活到了六十六歲,會是怎樣的局面呢?話說曹丕生於一八七年,六十六歲時是二五三年,這個時候七十二歲的司馬懿已經去世兩年了,而曹睿生於二零四年,六十六歲時是二七零年,此時司馬師、司馬昭都已經不在了。
雖然曹丕算不上是政治強人,軍事才能也一般,但他是個聰明人,不僅文章和詩寫得好,政治上也有一些手腕,再加上曹操打下的基礎,禪代後對政局保持著絕對的控制力,在位期間,內部鮮有公開反對者,這一點甚至還要強過曹操,北部、西北部各族紛紛來朝,除遼東未定外已無後顧之憂。
至於說到曹睿,雖然早年較少露面,有些神秘,但其人天資絕頂,絕非是一個庸人,裴松之稱他為“一時明主”,可能有些誇張,但大致不錯,曹睿在位時也沒有人敢跳出來向皇權發起挑戰。
儘管當時司馬懿勢力不斷增長,但也都在曹睿的控制之下,他的一紙詔書,司馬懿就得離開經營多年的荊州去關中,如果假以時日,曹睿在軍中培養起自己的嫡系,司馬懿恐怕只得淡出軍界。
可以說,這父子二人在位期間,曹魏的“氣數”非常足,不存在什麼江河日下的窘境,也看不出來被潛在對手超越的跡象,可正是因為他們對政局的控制力無人可以替代,才突顯出他們的早逝對曹魏政 權的打擊是非常致命的。
誰能想到,曹操一共生了二十五個兒子,到了曹丕這裡卻只有曹睿一個兒子,而曹睿更“了不起”,居然連個兒子都沒有,人丁不旺造成了曹魏事業後繼乏人,雖然曹睿之後可以另找他人代 理,但正統性和號召力已然大打折扣。
當新人上 位後,對權力基本喪失了把控能力,政局開始陷入到了輔政大臣惡鬥的被動局面中,此時曹魏政 權就變得名存實亡了,從以上種種分析不難看出,曹魏被西晉所取代,最致命的一個因素就是,曹操之後的兩個繼承人的壽命太短了,哪怕有一個人能夠活得久一些,也有很大可能避免這樣結局的發生。
讓我們一起透過小故事,感悟大道理,轉發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弘揚中華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