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西方列強們正在加緊完成資本主義革命時,而我們的清王朝還在閉關鎖國,思想落伍,不思改革,使得中國在世界舞臺上落伍。
英國透過不斷向中國銷售煙土賺取了大量的白銀,同時我國大部分軍民吸食後都變得體弱多病。後經過林則徐在虎門將英國販子交出的煙土一把火全部銷燬,並且表達了清王朝禁菸的決心。
而英國卻以此為藉口向清王朝發動戰爭,也叫第一次鴉片戰爭,因此以懿律為首的英軍向中國出兵。率領艦船40多艘,士兵4000餘人先後在靠近澳門附近海面登陸。此後,鴉片戰爭爆發。
因為清朝長期的閉關鎖國和當權者態度的不同,才使得清朝對外簽定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讓我們回顧歷史,為什麼清朝的軍隊會輸得這麼徹底?清朝的軍隊真的就沒有獲勝的可能嗎?清朝的軍隊數量是十分雄厚的,據統計,當時清政府可調動的軍隊數量達到了70萬之多,雖然大部分都在鎮守疆域,可直接調動的兵力起碼也有10萬之眾吧。反觀英國士兵的數量,前前後後所有士兵加起來也就2萬餘人。雙方兵力懸殊,為何就輸得這麼徹底?
一:軍事力量
武器配置方面可以說是天差地別了,清軍大多都是以冷兵器為主,只有少部分人配了鳥槍,而英軍帶來了當時最先進的滑膛槍,而與清軍的鳥槍相比,滑膛槍一分鐘可以打3發,而且在100米內還有著較大的殺傷力。反觀清軍的鳥槍一分鐘可打2發,而兩者的差別可以這麼說:兩個人拿著這兩種槍隔著100米對射,拿鳥槍的人會倒地,而拿滑膛槍的人可能只是稍微痛一下吧。
在火炮方面來講,清軍的火炮製作成本低、射程近、殺傷力還比較小,更可笑的是有一些火炮還是康熙年間的樣式,過了這麼多年都沒有一點改進。英軍從海上來,一路遠航肯定不會帶太多的炮彈,雖然炮彈的殺傷力小,可數量上還是佔優勢的。
二:雙方士兵的素質水平
清朝末期,由於朝廷腐敗,百姓們大多數都處於吃不飽的狀態,軍隊裡計程車兵為了養家餬口不得去外面兼職,而大部分軍官們都想方設法的去吃空餉,或者在軍餉中索取一點以中飽私囊。其腐敗之深,令人不得不懷疑他們是否還有戰鬥力。即使開戰後大部分士兵都抱著視死如歸的精神去戰鬥,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可還是以失敗告終。
清王朝的水軍更是爛得離譜,在洋務運動之前就沒有一支真正意義上的海軍,大部分將士對於海上作戰更是一無所知,而他們的海上作戰經歷可能就是率領水師去剿滅一些海盜而已,結果連海盜都打不過。
三:當權者的態度變化
道光帝懾於英軍的軍事力量,又受到了投降派的勸說而動搖才改變態度,直接罷免了林則徐的官職,派琦善為欽差大臣與英軍談判。而琦善卻想盡辦法討好英軍,將廣州一帶的海防全部撤除,又下令解散抗英群眾。而英軍卻不領他的好意,反手就發動突襲,一舉將虎門附近的沙角、大角炮臺攻陷,並且還佔領了香港。
道光帝得知此事便捉拿琦善並且宣佈向英軍宣戰。派奕山率大軍赴粵抗英,可清軍的刀矛不敵英軍的堅槍利炮;最終以清軍付出慘痛傷亡而告終。失敗的訊息傳到道光帝的耳中,他也很無奈,打不過那就談判請和吧。道光帝從主戰派向投降派逐漸遞進,對這場戰爭失去了信心,對戰爭的態度也出現了多次的反轉,最終還是選擇不戰。
可以說,這場戰爭的失敗是與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和當權者的態度有很大關係的,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清王朝的腐朽落後的封建思想。
時至今日,這場戰爭依舊是國人的痛楚,儘管道光帝答應簽署條約,可人們在痛恨清朝的無能的同時,也應該要記得還有林則徐和關天培等民族英雄的存在。
歷史已經成為過去,現如今我們要做的是銘記歷史,知恥而後勇,要承認自己的不足,學會取長補短。這樣我們的民族才能振興。
好了,今天的歷史知識的分享就到這裡了,如果您對這事兒有自己的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這裡是“陌澤往史”,期待你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