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知道清華大學的前身是“留美預備學校”,但是不知道我國當初為什麼要專門設立留美學校,其實設立這個學校的根本原因就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但是要追根溯源的話,還得從鴉片戰爭開始說起。
經歷了1840年和1856年的兩次鴉片戰爭才讓晚清政府從“天朝上國”的夢中醒來,讓清政府意識到了自己與西方的差距。
於是在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進行了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置、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史稱洋務運動。但是在90世紀末甲午中日海戰中,當時號稱東亞第一,世界第九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這一戰讓清政府認識到光引進外國先進的裝備是行不通的。
於是,1898年晚清維新派人士透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制度,倡導科學文化,改革政治,史稱戊戌變法。但是這一變法因觸碰到了慈禧等守舊派的利益,於是變法僅僅維持了103天便被撲滅了。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是這一次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對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1900年,北京城被八國聯軍攻破,清政府與當時的八國聯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當時中國的人口是四億五千萬,而列強的意思就是中國每人出一兩,也就是說要賠償列強4.5億兩白銀,中國分39年還清,年息4釐,本息共計9.82億兩。這一次賠款對當時的中國來說可謂說是傷筋動骨,但是與此同時也為我國帶來了一絲新的生機。
在賠償的9.82億兩中,美國從其中分得了3200多萬兩。而美國事後也自認賠款實屬過多,中國政府趁機抓住機會與美國交涉。當時的中國駐美大使梁城反覆和美國國務卿海約翰交涉,要求把“多餘”部分退還給中國,而經過多年的交涉,最終也達成了協議,美國同意退還一部分賠款,但是這部分賠款必須用到教育上去。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中國每年要派100名學生赴美留學。
按理說,興辦學堂、培養學生這都是好事,美國當時能有這麼好心嘛?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而美國這麼做的原因還是以自身利益為出發點的,正如一名美國大學校長在致其總統羅斯福的一封信中寫到:“哪一個國家能夠做到教育這一代青年中國人,哪一個國家就能由於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業的影響上取回最大的收穫。”所以說,當時美國讓我國每年派遣一大批學生赴美留學是想要透過教育的方式來造就一批親美人才,以這種得心應手的方式來控制中國的發展。
這麼明顯的陰謀當時的中國又怎麼會看不出來,但是有選擇嘛?首先,當時美國退回來的半數白銀雖然不能緩過勁,但是多少能喘口氣。第二,派遣留學生前往美國,這雖然存在著一定的風險,但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發展壯大自身的機會呢?除此之外,當時在挑選留學生上也有過一陣爭議,有人建議讓三十歲左右的人前去留學,因為他們覺得小孩子容易被異邦文化同化,而有的人則建議小孩子去,因為小孩子的學習能力強,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來回報祖國。
在這樣的條件下,清華大學的前身“留美預備學校”成立了,初建時名“清華國立學堂”,辛亥革命後改名為“清華學校”。
學生們到達美國之後,看到那時候美國高樓林立,給他們的內心帶來了巨大的波動。但是他們沒有被花花綠綠的世界矇住雙眼,他們做的是更加勤奮的學習,因為他們知道有八個國家像野獸一般在踐踏自己的祖國,在自己的家鄉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所以他們不顧當時美國對待華人的態度,矇頭學習,學海寒窗,只為日後能夠報效祖國,讓祖國更加強大。
而這些人也不負眾望最後學成歸來,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裡一起討論。
歡迎大家關注阿冬,阿冬之後會繼續為大家帶來更多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