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一詞出自宋代蘇軾《賀歐陽修致仕啟》一文:“ 力辭於未知之年,退託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意思是說,對不情願之事,可智而避之;本有大勇,可謀事於心。這樣可保全人格,又避免隨波逐流。
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的人浮躁於事,耐不住寂寞;有的人明知陷阱,卻同流合汙;有的人愚怯有餘,慧智不足;有的人經不起挫折,一遇曲折就心灰意冷;還有的人驕傲蠻橫,目無一切。更有甚者,見風使舵,陽奉陰違。這些說到底就是缺乏最起碼的做人成事的修養。
"大智若愚”其實是屈伸之道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明代呂坤在《呻吟語》中說道: “愚者人笑之,聰明者人疑之。聰明而愚,其大智也。”有大智慧的人不顯山露水,外表看好像很愚怯,實際上,這既是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又是人生處世之謀略。大智若愚者,表面上看好象無所作為,甚至讓人忽視自己的存在,而在關鍵之時,能夠不動聲色,穩中求勝。有些時候,做人應儘量避免顯山露水,不要成為別人妒羨的目標和攻擊的物件。要知道,愚蠢而危險的虛榮心滿足之日,就是一個人挫敗之時。
大智若愚的人往往寬厚敦和,虛懷若谷,不顯鋒芒,不露山水,有時甚至木訥、迂腐,要不然就沒有“大智若愚”這個賦有深刻暫理的成語了。
當然,“大智若愚”不是故弄玄虛,裝瘋賣傻,更不是裝腔作勢,故作深沉,而是寬以待人為人處事的一種方式,一種態度,如:心平氣和,遇亂不懼,受寵不驚,忍辱不屈;自自然然,平平淡淡,實實在在,普普通通;看透而不說透,知根而不亮底。凡事心裡一清二楚,表面上卻顯得不明不晰。
在《菜根譚》中,洪應明寫道: “君子之才華,玉韞珠藏,不可使人易知。”回過頭看看,古往今來成就大事業的人,無不胸有成竹,榮辱不驚。在通往權力頂峰的征途上,成功的,倖存下來的,往往是大智若愚的人。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他們能夠養精蓄銳,能夠不露鋒芒。因此“大智若愚”表面上看是明哲保身,實則是走向成功的敲門磚。
由此可見,大智若愚既是一個人成就事業的必備素質,也是人生一種崇高境界。
【 原載《安徽青年報》副刊,此次發表有刪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