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在國內財經領域非常重要的會議,那就是年底的中央工作經濟會議。
當然作為經濟工作會議,本身不會有太多意料之外的訊息,因為它更多的只是前面政治局會議的延續和落地,一般來說,每年的12月會先開政治局會議定下基調,隨後再開經濟工作會,落實細化。
我們來看看這次的會議有什麼細化和落實的地方?
首先是對經濟的研判。會議提到必須看到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士氣疫情衝擊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和不確定。
我們看到這次會議提到了三重壓力,什麼意思呢?
所謂需求收縮,其實就是人口出生率下降和老齡化。
房地產失速,各行各業都收縮,出口也開始走下坡路。
而供給衝擊指的是一刀切的拉閘限電去產能,導致原材料價格飆升,以及疫情下其他大宗商品的供給受限,再是預期轉弱,也很好理解,疫情衝擊經濟下滑,所有人感同身受,都不敢消費和投資了。
自2021年3月份以來,無論是製造業還是非製造業,中國的採購經理指數都在一路下行,採購經理指數是透過對幾千個具有代表性的企業進行調查而來。
如果這個指數轉弱,說明處於生產和服務一線的企業,對於未來的經濟預期變差,這可不就是預期轉弱了嗎?這三重壓力就是當前中國宏觀經濟的困難現狀,而外部環境被認為更趨複雜嚴峻和不確定。
這個判斷也是最近三年裡較為悲觀的。在此背景下,政策開始重新要求穩增長。比如與之前相比,通稿中刪除了,要用好寶貴時間視窗,集中精力推進改革創新。
這句話原本的意思是經濟下行壓力不大,應當主動釋放風險。所以要進行多方位多行業的拆雷。現在刪除這句話,並且強調六穩六保政策重點變成了穩增長。道理很簡單,經濟問題不大的時候需要拆雷,經濟差的時候那就得保命。
所以現在可以確定政策已經轉為穩增長的保命階段。
而會議要求,明年各地區各部門要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各方面要積極推出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財政政策要求,保證財政支出強度,加快支出進度,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強化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製造業風險化解等的支援力度。
其實2021年的財政支出進度是不夠給力的。資料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財政和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增長了14.7%,但支出同比卻下降了。10月份政府存款高達5.7萬億,遠高於歷史同期。
這些資料均反映出財政支出不夠積極,專項債資金趴在賬上,顯然這種現象在2022年要得到糾正,財政要發力,而且要提前發力,所以預計明年一季度開始,財政支出會有較快的增長,基建對經濟增長的託底作用也會加強,但是在穩增長力度加強的同時,通稿裡還提到,要堅決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也就是說對城投的融資政策預計將持續偏緊,部分債務高風險的地方仍有去槓桿的壓力。
此前有一點讓不少人感到疑惑,那就是政治局會議沒提房住不炒。很多人說這是不是意味著對房地產的放鬆?地產又可以起飛了?
但是如今再看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表述,這種疑惑應該可以消除。因為房住不炒的政策定位通稿裡仍有提及,這就說明房地產調控的大方向不會發生改變。
中國經濟轉型從長期來看,還得堅持去地產化的路線。從短期來看,對房地產的確會有放鬆,這主要是因為房地產融資的強勢收緊,導致房企今年信用風險不斷,特別明年還是房企的債務到期高峰,這更引發了市場對信用風險擴散的擔憂。
因此出於防風險的需要,近期按揭貸、開發貸、併購貸等房地產金融支援措施都會有所加快。通稿裡提到要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業良性迴圈和健康發展,這很可能意味著部分房價下行壓力較大的城市,可以放鬆房地產調控,但多數有上漲壓力的城市,調控預計不會有大變化。
所以這次的放鬆是偏緊的,是相較於此前對房企各項政策過緊的一個修正,認識到這一點非常重要。
在這貨幣政策仍然是結構性的。關於貨幣政策的表述是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支援,這說明2022年的貨幣環境仍是分化的。
對傳統部門,比如地產、基建,針對的釋放風險,是為了穩住存量,而對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貨幣支援,還將繼續深化和延續下去。比如再貸款定向降準碳減排支援工具等,這些貨幣政策工具,明年可能還將繼續實施。
此外,這次會議相比之前,還新增了5個方面的正確認識和把握。比如正確認識和把握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律,什麼意思?
去年的口徑是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然後在今年這一年裡面,校外培訓、娛樂圈,網際網路等重點領域連續遭遇監管重錘。而現在提出要為資本設定紅綠燈,說明對某些領域的監管要放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