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網站
12月16日,駐日本大使孔鉉佑應邀前往共同社“放送協議會”,就如何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及媒體應發揮的作用等發表主旨演講。以下為演講全文:
各位媒體朋友:
大家好。很高興應共同社放送協議會邀請,同媒體朋友們進行交流。聽說今天有50多家媒體以線上或線下方式出席,這充分體現了日本媒體和社會各界對中日關係的高度關注。期待利用今天的機會,同媒體朋友們就中日關係及幾個熱點問題深入交流,同時共同思考媒體在推動中日關係發展中應發揮的重要作用。
回顧即將過去的一年,中日關係最重要的一條新聞,就是在日本政權更迭伊始,習近平主席同岸田首相通電話,就以迎接邦交正常化50週年為契機、推動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達成重要共識,為兩國關係發展指明瞭方向。與此同時,中日關係形勢依然複雜嚴峻,新老問題交織凸顯,面臨外部因素突出干擾,處在不進則退的關鍵路口。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即將迎來邦交正常化50週年的重要節點。雙方應以此為契機,從兩國關係發展歷程中汲取經驗啟示,思考如何妥善處理當下面臨的問題,正確把握兩國關係未來方向。
第一條啟示,就是雙方要堅持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妥處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差異。50年前的冷戰時代,中日分屬兩大對立陣營,雙方差異和分歧遠超現在。儘管如此,老一輩政治家從兩國人民根本利益出發,存政治體制、社會制度、意識形態之差異,求中日和平、友好、合作之大同,作出實現邦交正常化的戰略決斷,推動中日兩國從敵對走向和解,為亞洲和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事實證明,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差異不是國與國交往的障礙,更不應成為對立對抗的理由。
50年後的今天,儘管冷戰早已成為歷史,但煽動意識形態對立和國家間對抗的冷戰思維並未消退。在中美戰略博弈加劇、美加大對華意識形態攻勢的背景下,中日之間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差異被人為放大凸顯。特別是一段時間以來,日本國內一些人攻擊中國製度道路,基於偏見和謠言謊言,炒作所謂涉疆、涉港人權問題,甚至對中方舉辦北京冬奧會搞政治操弄,鼓動所謂“外交抵制”的政治作秀。我們希望日方高度警惕這股危險逆流,堅決阻止其衝擊破壞兩國關係大局。我們也希望日方旗幟鮮明抵制體育政治化,對中方支援日方舉辦東京奧運會予以善意回應。
第二,雙方要踐行互為合作伙伴、互不構成威脅的政治共識,把握合作共贏的正確方向。邦交正常化以來,中日關係在量和質上都取得了飛躍發展,有力地推動了兩國各自發展,也為兩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福祉。中國改革開放得到了日本的支援與幫助,同時中國的發展也為日方提供了巨大機遇。今年疫情背景下中日雙邊貿易額有望達到3800億美元,大幅刷新歷史紀錄。中國連續14年穩居日本最大貿易伙伴,對華進出口在日對外貿易中佔比均超過20%,3萬多家日企在華投資興業。像中日這樣兩個利益深度融合、緊密依存的國家,我們當然要互利合作、彼此成就,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做朋友和夥伴?
面對中國的發展,日本國內始終存在形形色色的“中國威脅論”。我們注意到,現在日本媒體涉華報道中出現最高頻的兩個詞就是“念頭”(針對)和“牽制”,似乎日方一舉一動都是為了防範遏制中國。就連中日利益聯絡最密切的經貿領域,主張加強合作的聲音比以前少了,強化所謂“經濟安保”的聲音多了,把雙方的互補依存說成是供應鏈安全風險,對正常的經貿科技合作人為干預設限,甚至有人鼓動對華“脫鉤”、“斷鏈”,似乎中國從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變成了最大的經濟威脅。在中美博弈大背景下,對於美對華打壓遏制,有些人不假思索地跟風,似乎美國怎麼做日本就應怎麼做,而不去思考日方自己的利益到底是什麼。如果任由這種勢頭髮展下去,日本對華政策將誤入歧途,中日關係健康穩定發展將無從談起。
中國到底是不是日本的威脅?中日到底要做夥伴還是對手?這是日方必須回答清楚的根本性問題。中國對日政策是一貫的、明確的,我們從未把日本當做對手或是敵人,始終主張中日和平友好、合作共贏。希望日方停止不必要的猜忌防範和誤解誤判,樹立客觀理性對華認知,奉行積極友善對華政策,以更加自信開放的心態推進對華合作,同時保持戰略平衡自主,排除外部干擾,推動中日關係沿著正確軌道穩定向前發展。
第三,雙方要切實重信守諾,維護兩國關係政治基礎。中日作為近鄰,存在矛盾分歧是正常的,關鍵要加以妥善管控,防止矛盾激化突出,干擾兩國關係大局。邦交正常化以來,雙方達成四個政治檔案,為處理歷史、臺灣等重大原則問題立了規矩,也確認了互不干涉內政等重要原則。前些年,雙方就妥處涉海等敏感問題達成了四點原則共識。既然我們有了這些規矩、原則和共識,就要信守承諾,不逾矩、不越線,知可為更要知不可為,妥善管控好矛盾分歧。事實充分證明,只有這樣中日關係才能行穩致遠,否則就會出亂子。
在這裡我想多談一談臺灣問題。近段時間,日方涉臺消極動向突出,少數政客不斷髮表過激言論,公然鼓吹“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煽動介入臺海局勢。這是對中方主權的蓄意挑釁,中方堅決不能接受。當前兩岸關係緊張的根源,在於臺灣當局頑固推行“臺獨”路線。少數國家與“臺獨”勢力加大勾連,明裡暗裡慫恿支援,同樣難辭其咎。這其中的因果關係必須講清楚。我們願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兩岸和平統一的前景,但針對“臺獨”分裂活動和外部勢力干涉,中方當然要作出堅決回應。任何人不要低估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和強大能力。
凡是瞭解中日關係歷史的人都清楚,一箇中國原則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得以實現的前提,也是日方向中方作出的鄭重承諾。臺灣問題事關中日關係政治基礎,事關兩國間基本信義,是中日關係中最為敏感的問題,一旦處理不好將對兩國關係造成破壞性影響。希望日方充分認清檯灣問題高度敏感性,切實遵守中日四個政治檔案原則和迄今承諾,在臺灣問題上謹言慎行,停止挑釁滋事,不要向“臺獨”勢力發出錯誤訊號,以實際行動維護中日關係大局。
各位朋友,
邦交正常化50週年是中日關係發展的里程碑,也是新起點。我們希望雙方一道努力,在充分汲取歷史經驗啟示的基礎上,進一步增進政治互信,深化互利合作,擴大人文交流,同時建設性管控好矛盾分歧,推動中日關係穩定改善發展,將一個更加牢固堅韌、成熟穩健的中日關係帶向下一個50年。這不僅是兩國政府的責任,也離不開包括媒體在內兩國各界和廣大民眾的支援參與。
媒體在中日關係發展程序中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自1964年中日互派記者以來,媒體作為視窗和紐帶,為增進兩國民眾相互理解、推動實現邦交正常化作出了積極貢獻。時至今日,媒體依然是兩國民眾瞭解對方的主要渠道,這一作用在疫情當下顯得更加突出。我們希望媒體作為社會公器,充分認識到身上承擔的這份沉甸甸的責任,為促進中日關係發展傳遞更多正能量。
我每天接觸到大量日本媒體報道,同很多媒體人士打過交道。坦率講,一些媒體在涉華報道上沒有盡到應有責任,各種負面資訊大行其道,有些報道罔顧事實真相,充斥對中國的偏見和惡意。很多去過中國的日本朋友說,他們在日本獲取的涉華資訊都經過了過濾、裁剪和加工,與看到的真實的中國完全是兩個樣子。今年“北京-東京”論壇日方調查顯示,80%以上的日本受訪者認為本國媒體沒有為兩國關係發展發揮積極作用。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值得各位媒體朋友深思。我無意利用今天的場合批評日本媒體,也並非要求各位只講中國好話,而是期待日本媒體能夠摒棄思維定勢和偏見,迴歸事實真相,向日本社會呈現一個全面、客觀、真實的中國。藉助今天的機會,我想向媒體朋友提供幾個觀察中國的視角,希望能對大家客觀公正報道中國有所幫助。
一是從政治的視角,讀懂中國共產黨,這樣才能讀懂今日之中國。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不久前召開的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全面總結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審議通過了新的歷史決議。我建議日本媒體積極關注會議和決議內容,從中掌握中國共產黨的“成功密碼”。相信你們會更加了解,為什麼中國共產黨能夠從一個幾十人的小黨發展為擁有9,000多萬黨員的世界第一大黨?為什麼中國共產黨能夠領導中國取得今天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為什麼中國共產黨能夠得到14億人民的衷心擁護?為什麼中國會選擇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講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製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各項事業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這絕不是一句政治口號,而是經過100年曆史和實踐充分檢驗的時代的選擇、人民的選擇。
一些西方人出於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偏見,將中國共產黨描繪為威權和專制,把中國描繪成民主的絕緣體,無論取得多大成就都視而不見。以“民主領袖”自居的個別國家,極力打造所謂“民主對抗威權”敘事,召集所謂“民主峰會”,以一己標準劃線,大搞拉幫結派,煽動分裂對抗,實質是假民主之名行反民主之實,將民主作為打壓異己的工具、遏制別國發展的武器,最終不得人心、慘淡收場。
我們始終認為,民主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民主不是哪個國家的專利,而是各國人民的權利。民主的實現方式應當是多種多樣的,不存在千篇一律的民主,更不存在高人一等的民主。一個國家民主道路行不行,關鍵要看是否符合本國國情,是否帶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能否得到人民支援和擁護,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一個國家的民主好不好,要由這個國家的人民自己來評判,而不是由外部少數人當判官。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經過百年探索實踐,找到了符合中國國情的民主新形態——全過程人民民主。我們的民主是真實的、廣泛的民主,有著完整制度程式和參與實踐,充分調動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兩個積極性,將過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式民主和實質民主、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有機結合,保障人民充分表達利益訴求、全程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權利。我們的民主是管用的、成功的民主,是以人民利益為中心、用來解決人民要解決的問題的民主,是真正給人民帶來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的良政善治。我們的民主是深受人民擁護的民主,即便是西方國家不同機構所做民意調查,中國人民對政府滿意度長年保持90%以上,足以令自詡“民主樣板”的國家自慚形穢。
我們對自己選擇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制度和道路充滿自信,同時也充分尊重別國自主選擇的不同道路。我們願與日方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本著開放包容的態度,圍繞各自發展道路和治國理政經驗平等對話、交流互鑑。雙方在國際事務中也應積極弘揚民主精神,倡導尊重主權、平等協商、團結合作等正確理念,推進國際關係民主化。
二是從經濟的視角,把握中國高質量發展帶來的新機遇。我注意到近期日本國內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擔憂聲音增多,中國“衰退論”、“崩潰論”死灰復燃。雖然外界仍把增速作為觀察中國經濟的最主要指標,但我們自己早已擺脫了“唯速度論”,而是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即便從增速來講,中國全年預計增速超過8%,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和其他主要經濟體。我們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擴大內需,促進消費恢復,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經濟增長韌性更強、底氣更足。我們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主動對接高標準自貿規則,暢通國內國際雙迴圈,中國作為最大規模、最具活力並且持續擴容升級的超級市場魅力不減。我們多年來堅決打贏主動防範化解風險攻堅戰,及時預警並積極應對企業債務問題等突出風險,手裡握有充足的政策工具,有能力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我們可以自信地講,中國經濟穩的基調沒有變,增的大勢沒有變,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
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持續衝擊下,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和不確定,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多年未見的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困難和挑戰明顯增多。在剛剛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我們確定了明年經濟工作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指導方針,將繼續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有能力、有信心保持經濟穩中向好態勢,這也將為世界提供更多新機遇。對於中國未來發展前景,內心陰暗的人可能還在臆想中國的崩潰,謹慎的人或許正在猶豫觀望,但睿智的人早已捷足先登。我們歡迎日方作為中國近鄰和合作夥伴,發揮近水樓臺先得月的特殊優勢,搶先抓住中國發展新機遇。
三是從人文的視角,發掘“歷史的中國”與“現代的中國”。中日有著綿延兩千多年的悠久交往史,這種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賦予兩國人民天然的親近感,也是我們開展人文交流得天獨厚的寶貴財富。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中央電視臺和日本NHK電視臺聯合拍攝的大型紀錄片《絲綢之路》,在日本掀起經久不衰的絲路熱,深刻影響和塑造了一代日本人的“中國觀”。音樂大師喜多郎先生當時並未去過中國,但他為這部紀錄片創作的“絲綢之路”配樂,成為了不朽的經典,我相信正是中日特殊的歷史文化淵源帶給他源源不斷的靈感。現在這個時代,我們需要湧現出更多《絲綢之路》這樣的佳作,充分發掘中日之間的歷史文化共性,激發兩國人民的心靈共鳴。
我們希望日方不僅關注“歷史的中國”,也要關注“當代的中國”。建議日本媒體多從微觀個體入手,走近普通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瞭解你的鄰居真實的樣子。日本導演竹內亮先生2015年開始拍攝《我住在這裡的理由》系列紀錄片,以沒有劇本的自由形式,採訪記錄了200多位在華日本人和旅日中國人的真實故事,吸引兩國網友的廣泛關注。2020年疫情期間,他創作的《南京抗疫現場》和《好久不見,武漢》兩部紀錄片,讓更多日本民眾瞭解到真實的中國抗疫,也見證了武漢這座城市的涅槃重生。我們需要創造更多的機會和平臺,增進兩國民眾的直接交流和相互理解。雖然雙方語言不通、背景不同,但透過交流會發現彼此擁有共同的興趣愛好,也有一樣的喜怒哀樂,都在為自己的夢想而努力拼搏。相信這對於雙方改善國民感情、夯實兩國關係民意基礎具有重要意義。
四是從國際的視角,客觀公正看待中國為地區和世界所做的貢獻。中國始終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己任,堅定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我們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疫情至今,中國向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超18.5億劑疫苗,挽救了無數寶貴的生命,真正兌現了將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的承諾。在“奧密克戎”新毒株肆虐非洲之際,中方宣佈再向非洲提供10億劑疫苗,為支援非洲國家抗疫送去了“及時雨”。即便如此,仍有一些西方國家抹黑詆譭中國搞“疫苗外交”。中國同17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檔案,眾多專案已紮根落地,造福當地民眾,但仍有一些國家把中國的對外合作說成是“債務陷阱”。如果按這種邏輯,日本戰後對外提供大量日元貸款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是不是也要被稱為“債務陷阱”?這顯然是雙重標準。
一個生動的例子,就是日前建成通車的中老鐵路。修建中老鐵路不是中方提出的,而是20多年前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倡議的“泛亞鐵路網”構想中的關鍵一環,承載了寮國及全體東盟國家實現地區互聯互通的美好願望,最終在中國的支援援助下得以建成。這條全長1000餘公里、穿越167座隧道和301座橋樑的鐵路,使寮國一步邁入了動車時代,圓了寮國世代人民“陸鎖國”變“陸聯國”的夙願,將寮國真正同中國和東盟大市場聯結在一起,成為寮國經濟發展的快車道和致富路。日本長年來參與東南亞基礎設施建設,中日雙方完全可以積極開展第三方合作,共同致力於推進地區互聯互通和一體化建設,為地區國家帶來更多福利。
最後,感謝共同社放送協議會舉辦今天的演講會,期待今後繼續同日本媒體朋友們進行坦誠深入交流。希望日本媒體肩負起重要責任,為促進日本社會樹立正確對華認知、推動中日關係改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