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所謂的國防授權法案實際上就是美國的一張軍費預算表,每到年末,世界各方都將目光聚焦於這一法案的內容之上,試圖透過不同領域的資金分配解讀出未來美國軍事部署的重點。
根據觀察者網報道,美國當地時間12月15日,其2022財年的國防授權法案正式通過了美國參議院的審議,只待美國總統拜登簽字確認之後即可生效。
而此次預算之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其所謂的“太平洋威懾計劃”。在這一專案中,美國投入了71億美元的資金,用來提升美國在東南亞地區軍事基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包括美國在菲律賓、新加坡的海軍軍事基地等都處於其擴建名錄之上。
要知道整個法案的軍費開支總額也不過堪堪7700億美元,僅此一項便佔到了軍費預算的近十分之一。在法案中,美國方面表示此舉將大大提升東南亞地區美軍軍事基地的後勤補給能力,從而為在此地區部署的美軍提供更好的軍事支援。
這一“太平洋威懾計劃”可以說是針對性十足,美國仍然沒有放棄在東南亞地區遏制我國發展的計劃。在其提交的最初版本的國防預演算法案之中,雖然也有“太平洋威懾計劃”的存在,內容上卻是與當前版本大有不同。
一方面初版完全沒有任何軍事基地擴建與提升計劃,只有十分模糊的強調將會提升與當地盟友與夥伴之間的合作關係,更多的預算則是花在了F-35戰鬥機升級計劃以及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的建設之上。
這一套操作可謂是“掛著羊頭賣狗肉”。雖然以擴充軍備的方式提高美軍在太平洋地區的威懾實力的邏輯看上去嚴絲合縫,但實際上在國防授權法案之中可是有著武器裝備提升的單獨專案。而拜登政府處心積慮地將裝備提升計劃塞入“太平洋威懾計劃”想要矇混過關,其根本目的還是為了藉著這一法案與軍火商共同“分錢”。
僅就以F-35戰機專案為例,一直以來這一專案都因為“貴”而飽受美國社會各界詬病。作為美國政府有史以來最為昂貴的一款武器,即便是走過了20餘年的研發歷程,這一戰機仍然沒有形成有效的戰鬥力,反而是購買與使用成本直線走高。
平均下來每年花在F-35身上的採購與使用成本已經比美國空軍原有的計劃高出數十億美元。這一專案背後軍火商與政府甚至是軍方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貓膩我們不得而知,但這一應該踩下剎車的計劃仍在被政府大力推動,若不是美國政府想要死命一搏便是收受了來自軍火商的“好處”。
最終這一計劃遭到了美國眾議院的駁斥,被迫打回重修之後才有了今天重新面世的版本。但要說政府方面就此放棄了“分錢”計劃?顯然不太可能。毫無疑問這些資金被以更為隱蔽的方式夾在了其他軍購專案之中,這也是美國政府的“基本操作”了。
無論是此前美軍在阿富汗採購的價值1250美元一個的咖啡壺,還是花費600萬買下的9只義大利山羊,都已經給我們展現出了美軍是如何進行“花式腐敗”的。那麼在總額7700億美元的國防預演算法案之中“夾帶私貨”偷偷抽成顯然更加簡單。對於美國政府來說,炒作中俄威脅是假,偷偷與軍火商分錢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