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KDX-III型“宙斯盾”驅逐艦。 圖片來源 美國海軍
編譯張昊天
韓國海軍加速升級
在21世紀的第三個10年,韓國海軍將目光投向朝鮮半島以外。一系列造艦計劃表明,它正朝著建立成熟的“藍水艦隊”的願景加速前進。
美國海軍學會(USNI)新聞網近日刊文,介紹了韓國海軍的最新戰略規劃。文章稱,在現代重工(HHI)、大宇造船和機械工程公司(DSME)兩大巨頭支援下,韓國海軍持續更新水面艦隊並強化水下作戰能力,以提供更強的火力,在更廣闊的海域實施行動。
這種動向直接反映在過去幾個月的新聞中。今年11月,8艘FFX-II型護衛艦中的第7艘在HHI工廠亮相。該艦被命名為“天安”號,旨在紀念2010年沉沒的同名艦艇,預計2023年交付。
同樣在11月,HHI獲得了一份價值約5.33億美元的合同,建造3艘第二批次KDX-III型“宙斯盾”驅逐艦,預計2026年開始交付。第一艘同型艦已於今年10月鋪設龍骨,計劃2022年下水,2024年服役。HHI還與韓國航空航天工業公司(KAI)簽署了備忘錄,共同為韓國海軍研發3萬噸級輕型航空母艦。
今年9月,HHI展示了第三批次“島山安昌浩”級(KSS-III)常規動力潛艇,將於2024年交付。DSME在同月拿到了韓國國防採購計劃管理局(DAPA)的訂單,斥資約8.87億美元建造KSS-III型潛艇。由DSME負責的第6艘FFX-II級護衛艦被命名為“浦項”號。
韓國獨立防務研究員金在烈(音)對USNI表示,韓國海軍長期以來的野心就是成為遠洋海軍,考慮到韓國的地緣政治地位,遠洋作戰能力近幾年愈發得到重視。韓國正在實施的2021年至2025年中期防務計劃將國防預算提升了6.5%,許諾在5年內撥出2350億美元,其中約1/3用於採購現代化艦艇等新銳武器。
2030年,韓軍將建成真正的遠洋艦隊
韓國目前擁有10餘艘具備遠洋作戰能力的艦艇,包括6艘KDX-II型驅逐艦、3艘KDX-III型“宙斯盾”驅逐艦、9艘KSS-II型潛艇和2艘“獨島”級兩棲攻擊艦。在21世紀20年代,這支遠洋作戰力量的規模將擴充至少1倍。
KDX-III型“宙斯盾”艦是韓國海軍遠洋作戰的支柱。該艦長166米,排水量超過1萬噸,具有128個導彈垂直髮射單元,可發射“標準”-2防空導彈、“玄武”-3巡航導彈和KASROC反潛火箭。第一批KDX-III型於2008年至2012年交付,至今仍是韓國最先進的水面艦艇。
建造中的第二批次KDX-III型將在未來10年內全部服役。它們的艦體延長至170米,裝備“基線-9”型“宙斯盾”系統和“標準-3”及“標準-6”導彈,這使其具備彈道導彈防禦能力。
在KDX-III之後,韓國海軍計劃從本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購買另外6艘驅逐艦,稱之為KDDX或KDX-IV。這6艘驅逐艦的噸位約為6000噸至8000噸,將填補萬噸級的KDX-III和4200噸級的KDX-II之間的戰力空缺。該型艦艇的效能未知,預計類似KDX-III的縮小版,透過先進的多功能雷達為艦隊提供至關重要的防空能力。
3艘排水量3800噸的老式KDX-I型驅逐艦也在升級,第一艘完成改裝後已於今年10月交付。隨著新型驅逐艦陸續服役,上世紀90年代誕生的KDX-I將被降級為近海防禦艦艇,並被FFX-II型護衛艦逐步替換。
2800噸級的FFX-II型和2300噸級的FFX-I型護衛艦,被視為韓國海軍實施反潛作戰的主力。韓國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建造的護衛艦主要用於水面作戰,難以勝任其他任務。相比之下,2010年以後建造並服役的FFX-I和FFX-II更加“多面手”,各種關鍵子系統都經過了升級。
根據韓軍的願景,到本世紀30年代初,隨著國產輕型航母入役,煥然一新的韓國艦隊將能在遠離本土的海域持續執行任務。不過,韓國的國產航母工程眼下稱得上“毫無進展”,甚至專項預算都還未獲批。專案拖延是因為一直有人對航母的優先順序及這個專案的效費比持懷疑態度。
航母還遙遙無期,韓軍卻已經為它準備好了“水下保鏢”:9艘3000噸級的KSS-III型潛艇。作為韓國海軍第一批搭載鋰離子電池的潛艇,KSS-III型擁有更強的續航力和更快的航速。相比基於德國209型和214型潛艇設計而來的“前輩”,KSS-III號稱是韓國自主設計的產品。
KSS-III最引人遐想的特點是:它有能力攜帶6枚潛射彈道導彈,射程500公里。同型潛艇的第二和第三批次將攜帶更多導彈,據說可達10枚,打擊範圍也更大。這要歸功於韓國今年早些時候的一項決定:青瓦臺廢除了已遵守40年的準則,即將韓國國產彈道導彈的射程限制在800公里以內。這意味著,KSS-III將使韓國擁有獨立的非核戰略縱深打擊能力,對朝鮮以外的更多對手形成威懾。
韓國海軍將在2030年以後組建真正意義上的遠洋艦隊,它由3支分艦隊組成,在主戰艦艇的質量和規模上均與日本海上自衛隊不相伯仲。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