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中期,我在原瀋陽軍區炮兵直屬第404團(注1)當兵。我們炮班裡共有七名戰士,武器裝備卻超強配置,主要是:56式85毫米加農炮(以下簡稱85加)一門,56式班用輕機槍一挺、56式摺疊衝鋒槍兩支、56式半自動步槍一支、69式40毫米火箭發射筒一具(注2),這在當時東北一線部隊屬於絕對牛X的,85加炮兵為什麼裝備較強的輕武器?聽我細細說來~
蘇聯戰爭史詩巨片《解放》中有一個鏡頭,讓人記憶深刻:德軍六號虎式主戰坦克以38公里/小時速度衝入蘇軍D-44式 85加炮陣地,只一個轉身,火炮翻覆,炮手四處奔逃。
我們團史記載:一九五一年四月,部隊奉命入朝作戰,參加了朝鮮戰爭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的東豆川、抱川戰鬥。一連戰士秦紅玉,在全班戰友犧牲僅剩他一人的情況下,自己裝填炮彈,自己瞄準射擊,擊毀敵坦克兩輛,犧牲在炮位上。二連瞄準手郝振虎,首發命中敵一輛坦克,接著又命中敵一輛坦克,壯烈犧牲在陣地上。副排長裴世傑,在瞄準手犧牲的情況下,擊毀敵坦克一輛後犧牲在陣地上。
這說明,戰時85加炮陣地是敵方重點打擊摧毀目標,瞄準手也是敵火力關注的重點,傷亡率極高。152加榴炮、130加農炮、122—130火箭炮等大口徑火炮一般在後方縱深幾公里或十餘公里處配置,小口徑火炮如82無後坐力炮、迫擊炮等機動性和隱蔽性都較好,只有我們85加,配置在一線1000~1500米處近距離接敵,俗稱:“用炮筒子與敵拚刺刀”且機動性隱蔽性相對較差,陣地宜暴露而受到敵方第一時間的打擊,是近敵接戰中危險係數最高、傷亡最多的火炮之一。這是由85加自身設計和執行戰鬥任務而決定的。
85加是個“多面手”——它主責是打坦克,同時還可以摧毀工事、火力點、步兵集結地等目標,實施直接火力支援。85加雖然最大射程有15650米,但其反坦克有效距離只有1000米左右,打坦克一般是待其進入到800米最佳直射距離內開始射擊為好,當然,必要時也可在直射距離外進行超直射擊。
1979年2月,我國南疆對越自衛反擊戰發起後,北方的瀋陽軍區、北京軍區、蘭州軍區、新疆軍區均按照預先號令進入臨戰狀態。我所在的瀋陽軍區反坦克炮兵第404團,已於2月中旬北上至黑龍江虎林地區中蘇邊境佈防,並做好了隨時開戰的各項準備工作。做為85加瞄準手,我清清楚楚地知道,如果開戰,面對蘇軍T—62、T—72,我必定有去無回,必定捨身報國,因為我是85加的瞄準手。如果僥倖生存,必定會用手中的摺疊式衝鋒槍與敵拼命。
我猜想:如果當時北方中蘇開戰,我們85加在冰天雪地裡對陣蘇軍T—62 中型坦克,首發若不中,假設坦克時速50公里/小時衝擊,第二發因距離太近,不一定能發射出去,很有可能出現電影《解放》中那樣的鏡頭,此時我們炮兵便可以棄炮操起輕武器與蘇軍對峙、拚殺,輕武器尤其是69式40火箭筒將發揮其致勝作用,這就是為什麼炮兵班配備超強輕武器理由之一。
八十年代初,我離開老部隊的時候,又陸續裝備了紅箭—73 反坦克導彈(有線制導)和12.7毫米高射機槍。
注:1、炮兵第404團已於1985年撤銷編制;
2、我們炮兵班原裝備的輕武器已經淘汰升級;
3、圖片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