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經過菲律賓的馬尼拉灣航道入口處,會看到海水中停泊著一艘奇怪的戰艦。這個看似很短的,但擁有兩門巨大炮塔的戰艦其實是一座鋼筋混凝土島,一座被廢棄的軍事要塞。
故事要追溯到美西戰爭後,當時美國得到了西班牙的殖民地-菲律賓。為了加強對廣袤新領土(如馬尼拉灣)的防禦,美軍決定不在港口停泊數量龐大的海軍,而是改為在一座被稱為 El Fraile 的花崗岩小島上建造一個永久性炮臺。
炮塔於1909年4月開工建設,歷時五年。這座岩石島先被美國陸軍工程兵夷為平地,然後用厚厚的鋼筋混凝土層建造成一個巨大的類似戰艦的結構,長110 米,寬44 米。平均低潮時,頂層甲板高於水面12米。
美軍在這樣一個混凝土平臺上安置了兩個帶有厚重灌甲的炮塔。前炮塔有兩門M1909火炮,口徑356毫米,能夠橫向旋轉炮口230°,更高一點的後部炮塔具備360° 的旋轉能力。兩個炮塔的主炮都能夠進行 15° 仰射,射程為17,600 米。 副炮由兩座雙聯裝M1908II型152 毫米火炮組成,安裝在主結構兩側的裝甲炮塔內。炮塔頂部則裝有多門76 毫米的高射炮和探照燈。炮臺由6.1米厚的鋼筋混凝土甲板覆蓋,正面厚度更達11.0 米,使當時任何國家海軍的火炮發射的炮彈都無法貫穿。能容納大約240名官兵的生活區以及發電機、繪圖室和彈藥庫都位於炮臺的深處。
馬尼拉灣的怒吼
1941年12月下旬,日本陸軍成功侵入呂宋島,很快就推進到戰艦島和其他馬尼拉灣海岸炮臺的射程範圍內。1942年1月2日,日本海軍航母艦載機開始對戰艦島炮臺發動猛烈轟炸。1942年2月的第一週,這座炮塔遭到了位於特爾納特附近日軍150毫米榴彈炮的持續轟擊。到3月中旬,日軍又運來了240毫米重型榴彈炮,首先摧毀了炮塔的高射炮,然後又損壞了其中一門152毫米副炮。炮塔表面很多的混凝土被擊碎而掉落了,但裝甲炮塔沒有損壞,並在整個轟炸過程中一直能進行還擊。
5月5日晚,戰艦島的主炮向進攻科雷吉多的第二波日軍開火,擊沉了多艘運送步兵的駁船,造成日軍重大人員傷亡。不過,這沒能阻止1942年5月6日科雷吉多爾的淪陷。不久,隨著美軍在巴丹宣佈投降,戰艦島和其他岸上炮臺也最終落入了日軍的手中。
在整個1942年2月2日到5月6日的戰鬥期間,戰艦島厚厚的裝甲經受住了日軍集中和持續的轟擊。炮塔內的美軍人員在圍攻期間沒有死亡,只有5人受傷,四門主炮也從未停止反擊。與菲律賓的其他堡壘一樣,戰艦島上的駐軍在日本人到達以前對火炮進行了破壞處理,使日軍無法繼續使用。
隨著眾所周知的戰局發展,美軍在中途島戰役後轉入了節節反攻,並於1945年4月向戰艦島發動了旨在奪回馬尼拉的突襲。在猛烈的空中和海上火力掩護下,一些美軍士兵登上了戰艦島的表面。由於日軍拒不投降,美軍於是將大量汽油從通風口倒了進去,然後點燃。倒入的汽油之多,以至於美軍要等四天後大火滅了,溫度降低之後才能進入,並在裡面發現了65具燒焦的日軍屍體。
戰艦島被收復後,美軍並沒有重新使用,而是將其廢棄。今天,它只能孤零零地矗立在馬尼拉灣的入口處,提醒人們曾經發生的激烈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