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記憶力本來就會逐漸下降,然而,如今很多的年輕人或者中年人常感嘆自己越來越健忘,“前腳剛把東西放下,後腳就忘記放哪了,或者準備對朋友或家人說的話,一愣神就忘了”。
如果經常出現這種情況,那麼要警惕了!在老年人群中,健忘多為老年性痴呆(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病症,在中青年人群中,健忘往往與睡眠障礙和慢性疲勞綜合徵等病症相關聯。
出現健忘,其實是身體健康向你發出的“警報”,提示你的身體可能出現問題了。
前段時間前來就診的王女士就遇到了這種情況,31歲的她經常忘事,而且伴有失眠、月經異常等症狀,工作和生活也嚴重受到了影響。
來診時,王女士自述平時容易鬱鬱寡歡,失眠已有半年多,近段時間以來,老是忘事,健忘,煩躁易怒,失眠,手心發熱有汗,四肢乏力,便秘,最近兩個月月經量少夾有血塊,痛經。其舌象可見舌淡邊有齒痕苔薄白。根據王女士的症狀表現、病程、舌象等,中醫辨證為肝鬱脾虛,氣血不調。
事實上,王女士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少見,肝脾出現問題導致的健忘在中青年人群中很常見。
為什麼肝鬱脾虛會導致健忘呢?
如果把人體比作一個國家,那麼肝臟的作用就相當於“將軍”。誠如《黃帝內經》講到:“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將軍是軍隊的核心,主謀略,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以此來形容肝,正是說明了肝對於人體的重要性。祖國醫學所講的“肝主疏洩,調暢氣機”,也表明肝的運籌帷幄,協調身體其他臟腑的正常運轉。因此,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肝氣充足的人,會表現得更加踏實、穩重;而肝氣不足、肝火旺盛則會讓一個人變得焦躁、易怒。
當肝氣鬱滯時,人體內的氣血就會執行失常,精神活動失去功能物質依附,則出現健忘。正如清代著名醫家陳士鐸在其著作《辨證錄》中說:“人有氣鬱不舒,忽忽如有所失,目前之事竟不記憶,一如老人之善忘,此乃肝氣之滯,非心腎之虛耗也。”
而且肝與脾之間關係密切,脾的運化有賴於肝的疏洩。肝的疏洩正常,脾的運化健旺。若肝失疏洩,就會影響脾的運化功能。脾和胃負責消化食物,轉化為人體所必須的氣血津液等營養物質,脾的運化失常,則可導致氣血生化不足。
樂啟生中醫團隊也講到,脾胃與腦密切相關,在生理上,脾胃運化水谷所化生的後天之精可填益先天之精,充養腦髓。在病理上,脾運化失常可生痰生溼,痰溼常是百病之源,因而患者除健忘外,也多伴有身體易疲勞、胃脹、便秘或大便不成形等症狀;脾胃虧虛,精不化髓,腦不得養;脾不升清則腦竅不榮,也是導致健忘的原因。
可見,導致健忘的病因,並不僅僅是心神虧虛,肝脾出現問題,也會導致健忘,與老年人多為腎虛所致健忘不同,該類健忘更多見於中青年人群。
那麼,中醫是如何調理改善,改善記憶力的呢?
調和肝脾,解鬱安神,改善健忘!
正如上述所講到,該類人群健忘通常伴有失眠或者慢性疲勞綜合徵,因此,治療上需要在辨證的基礎上,根據實際的病情選方用藥,臨床多采用疏肝理脾,解鬱安神之法,常用逍遙散、越鞠丸、柴芩溫膽湯合酸棗仁湯等方治療,從而使氣血和調,健忘則自愈。
舉個例子,上面所講到的近期前來就診的王女士不僅有健忘的表現,更有失眠、便秘、月經不調等症狀表現。辨證屬肝鬱脾虛,氣血不調。所以治以疏肝解鬱,調補氣血,處方以逍遙散合越鞠丸加減。
擬方:柴胡、白朮、當歸、赤芍、白芍、枳殼、蒼朮、炒梔子、焦楂曲、紅花、棗仁、龍眼肉、浮小麥、合歡皮、生曬參、黃芪、煅龍牡、玄參、黃芩、燈心草、炙甘草、紫蘇,14劑,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服。
二診:王女士服上方中藥後,前來複診,自述健忘和失眠均明顯好轉,情緒已基本平復。目前症狀表現主要為白天注意力不集中,偶而有頭暈,腰背疼痛(久坐時明顯),前日為經期,發現月經仍有血塊,經行腰痛,口氣重,治以疏肝解鬱,和胃化痰,更改中藥組方,調整用藥,囑咐繼續服14劑。
此後經三診和四診,王女士訴諸症均基本痊癒。至今王女士已離四診後停藥近半年,隨訪瞭解到,記憶力正常,睡眠和月經均正常。
小結
臨床實踐表明,健忘是一種與五臟六腑、痰濁、淤血都有密切聯絡的綜合性、複雜性病證,任何可以造成臟腑功能紊亂、氣血執行異常的原因都能夠導致健忘。但是,在健忘的病機中並非五臟均等,正如上述案例的王女士,其健忘的根源主要與肝脾有關。
除此之外,在很多中年人群中,由於人到中年後,人體腎氣漸虛,加上現今社會生活節奏快,中年人群面對的生活、工作壓力較大,因而容易健忘,該類健忘則多與脾腎虧虛有關。而老年人體質多虛多瘀多痰,故其健忘多與這些因素有關。因此,健忘症的治療,應根據個體的情況辨證施治,一人一方。
祖國醫學也常強調:人體是一個整體,五臟相關,存在生剋制化的關係,牽一髒而動全身,所以在治療健忘等病症時,要遵循整體觀念及辨證論治的方法,辨明虛實,在用藥及配伍中注重藥物之間的補與攻、散與收、升與降等用藥原則,才能從根源上擺脫健忘等病症的困擾。
以上相關內容表述望能讓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辨證指導的朋友也可透過點選我頭像進行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