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演員靳東在接受採訪時說到慢工出細活,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在巨大的反響之下,是一個時代的浮躁情緒。在上世紀80年代,人們就提出了娛樂至死一詞,在浮躁的情緒之下,人們越發的願意接受快餐文化。一切都開始尋求短、平、快,我們看香港的電影會發現,這裡產出的電影基本以90分鐘為時間上限,很少有電影冒險超過120分鐘。後來隨著網路越來越發達,人們對娛樂圈的認識也越來越隨意。特別是近年來,節目做得越來越浮躁,大家都一窩蜂地模仿一些成型的模式。
特別是這幾年,很多演員不再演電視劇和電影而是改行做真人秀。雖然作為一檔綜藝節目,真人秀也不容易,也需要很多技巧,但是這種型別的節目很難稱之為作品,這更像是一種滿足觀眾好奇心的獵奇節目,用一種真人展現的方式,滿足大眾對明星生活和教育方式、戀愛方式的獵奇。這種節目在內地娛樂圈,近年來已經氾濫,而且有一發不可收拾的勢頭。為什麼真人秀節目如此火爆?無外乎收視率高,而且這種節目不需要細細地捉摸,隨時就可以觀看,沒有頭尾和邏輯。
其實對娛樂圈而言,本來也說不上太多的危機感,畢竟這種文化的存在,就是為了娛樂大眾,說得直接點,大家透過娛樂圈的事物,就是為了活躍一下枯燥的生活,談不上所謂的危機感。但是在開心就好的前提下,娛樂文化是不是也具備一定的社會職能?我們回看歷史會發現,如小說、演義、戲曲等,其實就是古代的娛樂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些所謂的娛樂事業,其實在當時的年代也被稱為下九流。但是隨著時代的更迭,有一些文化刻印在了民族的靈魂中,有一些文化,卻隱沒在了歷史的塵埃當中。
娛樂文化的本身,在縱向和橫向的對比裡,也存在著競爭。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在娛樂圈其實也是存在的。只是當前的社會節奏裡,人們隨著越發快節奏的生活,使得很多人開始沉迷於小影片和雞湯文。很多人隨手拍的小段子,便稱之為作品,而在這些所謂的作品之下,所展示的,無非是一些更加感官的內容,這些內容中看似有笑點,卻展現的極其空洞。
文化究竟是娛樂當下,娛樂此時的,還是要刻印在歷史的精神圖騰中呢?這本身是一個命題,不過從歷史的經驗來看,好的文化註定會光耀千古,而不好的文化只是彈指一瞬。很多人只顧著眼前的物質利益,而忘記了職業的使命。使得人們很容易陷入浮躁。靳東作為許多經典劇的實力派演員,他參演了許多經典的作品。這樣的經歷,讓他對自己的職業使命,有了一定的認識。也正是有這樣的認識,他才有了慢工出細活的行業呼籲。
對於當前的經濟社會而言,慢工出細活已經不再是一個合理的模式。朝著眼前的利益來看,許多快餐文化已經能夠養活足夠多的明星。透過網路和社交平臺炒作,再加上幕後公關團隊的策劃,便有了足夠的關注度。但是大部分這樣的明星,幾乎沒有作品,他們僅僅依靠著知名度,便佔據了足夠多的資源,這造成了不良的行業氛圍。大家不是不知道靳東所說的慢工出細活的道理,但是大家看到這種不公平的競爭現象後,許多演員已經很難再沉下心來鑽研作品和演技。
大家都在試圖透過網路和自媒體,來拓展自己的流量。隨便發一個自己生活的小影片,隨便在影片裡發幾段和某個明星的生活互動。這時候收入就來了,知名度就維持住了,在這種情況下,誰還願意絞盡腦汁地去鑽研作品呢?就拿最近爭議比較多的農民歌手大衣哥朱之文來說,他出道已經10年了,在10年裡,他唱過多少歌,有過多少演出。
如今靠著自媒體的熱度,大衣哥朱之文有了知名度。客觀地說,在這種情況之下,他還保持著最初對音樂的追求嗎?當朱之文不需要唱歌就能夠保持知名度的時候,他還會再繼續鑽研作品嗎?對於大部分明星而言,作品很多時候只是他們成名的跳板,而後他們就開始吃起了老本,這自然也就沒有所謂的慢工出細活了。
而隨著網路技術的發達,隨著媒體形式的靈活,人們更多地開始趨於快節奏的媒體方式。這個情況之下,並不是單純的說短、快就不算好作品,冗長就是好作品。這種評價也不符合靳東所說的慢工出細活。這裡的細活,講得更多的是品質,是一種用心態和品格去做事的態度。當前很多人更多想到的是成名後的結果,而不在乎其中最本質的內容。歌星、演員,都在想出名後的各種待遇,而不去想,歌星和演員如何才能成名。這就是心態的問題,而這種心態,也決定了當前的低質作品氾濫。
靳東所說的慢工出細活,是給當前娛樂圈的一記警鐘。這個警鐘不是針對個別的演員,而是針對整個行業的風氣。在越發浮躁的環境之下,人們要懂得沉下心來創作作品,這樣才能維持整個行業健康長久穩定的發展,才能讓行業更好地完成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