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蘇葉
出處:《名醫別錄》
別名:蘇葉、赤蘇、紫蘇、皺蘇、尖蘇、香蘇葉、雞冠紫蘇、子蘇
來源:唇形科植物紫蘇的乾燥葉(或帶嫩枝)。處方用名:紫蘇葉
藥性:辛,溫。歸肺、脾經。功效:解表散寒,行氣和胃。臨床應用:
1.風寒感置,咳嗽嘔惡2.脾胃氣滯,妊娠嘔吐3.魚蟹中毒
用法用量:煎服,5~10g,不宜久煎。
方劑
1、參蘇飲 2、香蘇散 3、蘇葉黃連湯 4、法半夏厚朴湯 5、正氣天香散 6、天仙藤散 7、杏蘇散 6、藿香正氣散
藥理:
化學成分:主要含揮發油:紫蘇醛,紫蘇酮,蘇烯酮,矢車菊素,莰烯,薄荷醇,薄荷酮,紫蘇醇,二氫紫蘇醇,丁香油酚等。
藥理作用:1.主要藥理作用
(1)解熱
(2)抗菌
(3)抗病毒
(4)鎮痛
(5)鎮靜
(6)抗炎
(7)抗過敏
2.其他藥理作用
(1)抗氧化
(2)增強免疫功能
(3)平喘
(4)止血
炮製:除去雜質和老梗;或噴淋清水,切碎,乾燥。
【性狀】
本品葉片多皺縮捲曲、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卵圓形,長4~11cm,寬2.5~9cm。先端長尖或急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邊緣具圓鋸齒。兩面紫色或上表面綠色,下表面紫色,疏生灰白色毛,下表面有多數凹點狀的腺鱗。葉柄長2~7cm,紫色或紫綠色。質脆。帶嫩枝者,枝的直徑2~5mm,紫綠色,斷面中部有髓。氣清香,味微辛。
【鑑別】
(1)本品葉表面製片:表皮細胞中某些細胞內含有紫色素,滴加10%鹽酸溶液,立即顯紅色;或滴加5%氫氧化鉀溶液,即顯鮮綠色,後變為黃綠色。
本品粉末棕綠色。非腺毛1~7細胞,直徑16~346μm,表面具線狀紋理,有的細胞充滿紫紅色或粉紅色物。腺毛頭部多為2細胞,直徑17~36μm,柄單細胞。腺鱗常破碎,頭部4~8細胞。上、下表皮細胞不規則形,垂周壁波狀彎曲,氣孔直軸式,下表皮氣孔較多。草酸鈣簇晶細小,存在於葉肉細胞中。
(2)取〔含量測定〕項下的揮發油,加正己烷製成每1ml含10μl的溶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紫蘇醛對照品,加正己烷製成每1ml含l0μl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15: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二硝基苯肼乙醇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3)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25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濃縮至幹,加甲醇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紫蘇葉對照藥材0.5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3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甲酸-水(9:0.5:1:0.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