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許多企業對於求職者的學歷有明確的要求。這裡的學歷不單單是指本科/碩士/博士,還對大學本身的層次有要求,比如要求為必須是985/211大學畢業的學生。
而名校畢業、985高校畢業、211高校畢業等都是一個人的加分點,要是家裡出了一個考上985大學的孩子,家長的內心肯定也是極其滿足的。但要是突然聽說,自己的孩子“偷摸”的從985大學裡主動退學了,不知道家長的心理會是什麼滋味,會不會急的血壓“飆升”。
早知道就接觸過這樣一位女學生,原本成績就不錯,高考穩定發揮上個重點211大學不成問題。高考結束後,在志願填報時犯了難。由於是女孩子,從小就沒離開過父母身邊,對於遠離父母獨自生活就有種莫名的害怕,就不想考慮省外的大學;而她的高考成績呢,在省內距離浙江大學還差點,選擇省外的985大學還有點希望,捨不得這樣的好成績留在省內上個普通本科院校。最後,在父母的勸導下,將吉林大學、哈工大等偏遠地區的985大學都列入了志願名單,想著再苦再累也就四年時間。最後,錄取到了蘭州大學的新聞類專業。
據她自己回憶,知道錄取結果的第一反應,不是驚喜,反而是驚嚇,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網查了蘭州大學的環境和住宿條件。後來在父母的陪同下去了大學,見到了地處偏僻的蘭大“真容”,就哭著說要回來。
後來大學軍訓還沒結束,女孩就向學校申請了退學,自個兒“打道回府”了。跟父母哭訴說是在學校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更別說專心學習了。最讓她不能接受的是宿舍沒有獨立的衛生間,連洗澡都要去公共的澡堂裡,下了決心就要回來複讀。
看到這,或許很多人會覺得這個女孩太過矯情,連這些小事都克服不了,上大學是去學習知識的,又不是去旅遊度假的。確實,吃穿用度這些都是小事,咬咬牙都能接受或者想辦法解決,想要洗澡單人間也可以去校外的浴室。
還有一個例子,也是因為“洗澡”的原因在網上引起了很多人的熱議:海南一女生考上山東大學,卻因浴室是公共澡堂無法接受而退學。說白了,這就是南北地區的習慣不同。南方人大多有天天洗澡的習慣,北方人則喜歡一起泡澡搓澡,所以公共浴室更多,對隱私不像南方一樣看重。
僅僅是適應不了新的環境就放棄高中三年挑燈夜讀努力來的成果,未免太過任性。但這也不能全怪孩子,現在的家長,大都會對孩子說一句話“你只要好好讀書,其他的不用你操心”。只要孩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就可以滿足他們的要求:高昂的補習班——報;價格不菲的球鞋——買。
這種環境培養出的孩子,越來越對“溫室裡的花朵”這個稱呼“名副其實”,他們也越來越不願意將就,對待許多事情只要不合心意,就選擇放棄,往往美名其曰“不在乎”,其實就是一種逃避問題的方式。
就像大學生退學這件事,已經不是個案,網路上有許許多多的例子。因為適應不了環境、處理不好人際關係、厭學、沉迷遊戲等等,都是大學生退學的原因。
如果動不動就選擇退學去復讀,即便你有實力、有信心,來年高考發揮出色,錄取到一所心儀的院校。誰又能保證你吃的慣這個學校裡的飯菜,適應的了這個學校的環境呢?萬一你不喜歡老師的授課方式、接受不了同學的相處方式,難道又要選擇再來一年嗎?
在早知道看來,因為這些原因選擇退學,是在逃避問題。往往只看到了學校條件不是很好,住宿不是很合心意;卻忽視了學校裡優秀的師資、能夠面向更廣闊天地的平臺,這才是真正的“因小失大”,
同時,這些例子也對於我們明年的高考生和家長有著警示作用,在填報志願時,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充分了解院校,不要盲目選擇,不僅要了解學校的檔次,專業特色,教學水平等,還要充分了解學校的整體環境、所在城市、飲食習慣、風土人情等等因素。如哈工大等北方大學,冬天冰天雪地,如重慶的大學,夏天會悶熱潮溼等情況,要心中有數。當然也不要盲目的因為學校的所在位置偏僻而錯過一所好的大學。
2.要對自身的情況有所瞭解,考慮好自己是否能夠適應新環境,真的無法適應也不用強求。
3.家長要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培養孩子適應新環境的能力。有時候能讓孩子自己做的事、拿的主意就讓他們自身來,適當的幫助可以,切不可讓孩子過分依賴。
4.在條件允許下,可以讓孩子多出去走走,體驗一些不同地區的生活條件,生活環境等,或者多參加一些高校組織的夏令營等活動。
最後,在報考前一定要考慮一下你未來的規劃,有目標的去選擇院校,不要盲目的追求有名氣的大學,專業和地域或許也同樣重要。
等到真正進入到你所選擇的那所大學,即使發現學校的生活環境和你心目中的想象有很大區別,生活條件較以往更加艱苦。但換個角度想想,這樣的大學生活會不會更能夠好好的鍛鍊自己,耐得住枯燥,沉下心來學習。比那些進到大城市去上學,面對周圍的各種娛樂,就抵抗不住誘惑的學生們要強很多,畢竟大學並不是享樂的地方,真正的好學校才會建立在人煙稀少的地方,這樣才能更好的去學習!
如有進一步的高考方面問題,大家可以透過我們高考早知道的選單,進入高考論壇發帖諮詢,我們會及時解答。相關的高考政策也可在後臺回覆“2022屆”或“2023屆”、“2024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