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在荒無人煙的新疆戈壁灘上,一群身著制服的科研人員正緊緊盯著眼前的鑽油礦井。
此次鑽井試驗凝聚著這個科研小組多年的奮鬥心血,更承載了幾代石油探索先驅們的諄諄期望。
隨著鑽頭的緩緩下降,被譽為“黑色黃金”的石油成功湧入了預先鋪設的管道,這項試驗真的成功了!
看到眼前的一幕,領頭的科研組長熱淚盈眶,十幾年的付出為中國石油勘探技術帶來了世界性的突破,其中的情緒難以用語言表達。
這個科研小組的組長正是我國著名工程院院士——孫金聲。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古語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孫金聲之所以能在科研領域中取得巨大成就,除了有天賦因素之外,更重要的便是從小所培養出的優異品格。
這種百折不撓、不畏艱險的性格,源自他艱苦的童年歲月,以及之後的一步步人生旅程。
當時間的鐘擺回到1965年的元旦,江西于都的一個農村家庭中,迎來了不一樣的喜悅。
一個嬰兒呱呱墜地的哭聲,叩響了新一年的大門,也讓這個家庭多了一名新的成員。
在和家中長輩商量之後,父母給這個可愛的孩子取名為孫金聲,寓意著孩子能有金子般的廣闊前途。但新生兒出生除了給這個家庭帶來喜悅之外,也讓一種愁緒縈繞在孫金聲父母的心中。
當時我國的經濟水平還不發達,農村地區的溫飽問題依然十分嚴峻,這個家庭同樣過著極為艱苦的生活。
孫金聲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最好的教育,改變家庭的命運,但無奈家庭的收入只能勉強維持生計。因此,孫金聲的童年時代,時常要跟隨父母去田間勞作,打豬草、放牛成為了他最初的孩童記憶。
隨著孩子年齡的不斷增長,孫金聲的父母毅然決定讓孩子去當地小學就讀,畢竟只有知識才能改變他的命運。
在父母的堅持下,孫金聲放下了農具,坐到了附近簡陋的課堂之中,開始了自己的求學生涯。
貧窮是孫金聲童年最深刻的記憶,為了能在課堂中學習,他不得不徒步走很遠的山路,餓著肚子刻苦讀書。
有時遇到颳風下雨的天氣,山路便開始變得泥濘溼滑,許多同學都選擇請假留家。但孫金聲卻從不因此缺課,相反,總會再早起一個多鐘頭,準時抵達學校。
在這段艱苦的時光裡,書本不僅僅是他學習的任務,更成為了他的夥伴,默默為他照亮著前方的道路。
但孫金聲的努力無法彌補學校師資力量的薄弱,即便他在學校中已經名列前茅,可依然難以透過全國選拔考試。
第一年參加高考,孫金聲不出意外地落榜了,名落孫山的失落讓他一時難以接受。
在那個年代,許多家長並不重視教育,往往讓落榜的孩子早早輟學回家,幫助長輩務農,但孫金聲的父母卻堅定地讓孩子前往縣城,就算自己勒緊褲腰帶,也要讓他接受好的教育。
身上揹負著父母殷切希望的孫金聲,沒有辜負家人的付出與犧牲,再次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學習之中。
復讀的日子中,孫金聲是班裡最刻苦勤奮的學生,無論是老師還是同學,都對他的努力程度非常佩服。
別的同學在玩鬧時,孫金聲總是坐在課堂的角落溫習功課,就算夜幕降臨,也不會挪動自己的位置。有時為了解決一道數學難題,他甚至可以不吃飯、不睡覺,直到徹底弄懂才肯罷休。
這種對自己近乎苛刻的學習態度,讓孫金聲取得了極為優異的成績,很快便成為了學校中的尖子生。功夫不負有心人,在1981年的高考中,年僅十六歲的孫金聲成功考取了江西師範大學的化學專業。
披星戴月的努力給了孫金聲應有的回報,但金榜題名的喜悅很快便又一次變為了家庭的擔憂。因為上大學的學費對於他的家庭來說,是一筆極大的開銷,更不用說後續的生活費、學雜費。
孫金聲的街坊鄰里得知情況後,為了支援這個鎮子中即將要走出去的第一位大學生,紛紛對孫金聲的家庭伸出援手,他們東拼西湊,終於解決了孫家的燃眉之急。
看著父母遞給自己的學費,孫金聲的內心五味雜陳,開心、感激、心疼一瞬間湧上心頭。
大丈夫當朝遊碧海而暮蒼梧,比起語言上的感激,外出刻苦求學、取得成就才是對這些幫助過他的人最大的回報。
懷著這樣的心情,孫金聲再次踏上了離家求學的旅程。
結緣石油,放棄美國邀請
來到大學後,孫金聲絲毫沒有懈怠,反而拿出比此前更為刻苦的態度,來面對繁重的學業。
在大學四年的時間裡,實驗室、圖書館是孫金聲的“半個寢室”,除了睡覺、吃飯外,幾乎所有時間都花在了這兩個地方。
只要是教導過孫金聲的老師,都對這個學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聰慧機敏的頭腦和踏實刻苦的態度,也贏得了許多導師的喜愛。
四年時間一閃而過,此時的孫金聲已經學習到了許多化學知識,接下來,無論是就業還是深造,都會有極為光明的前途。
在導師的強烈建議之下,孫金聲沒有選擇進入社會磨練,而是決定繼續搞科研,這次他把目光鎖定在了有機化學專業。
研究生的學習不同於本科,更加強調科研性和專業性,孫金聲這次的選擇,讓他走上了一條“黑金色”的燦爛大道。
此時,我國正處在改革開放初期,國家經濟開始進入快速增長階段,石油作為基礎性物資也顯得尤為重要。
建國以來,我國在石油資源領域始終十分依賴進口,這既有客觀的石油儲量較少的原因,但也更有主觀上發掘技術不成熟的缺陷。
對於我國而言,在石油領域急需要專業性的人才,解決我國各項技術的不成熟之處,而這正是孫金聲的研究方向。
在導師孜孜不倦的教導下,孫金聲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在碩士階段就已經能夠獨立負責專案研究。
他出色的表現引起了學術界多位專家的關注,大家對於這位科研界的“明日之星”,寄予了極大的厚望。
除了國內專家的認可外,孫金聲的表現同樣得到了海外名校的肯定,在他畢業之際,劍橋、麥吉爾等著名大學紛紛寄來了錄取函。
面對這些國際著名高校發來的錄取通知書,孫金聲與所有人一樣感到十分開心。
畢竟,這些國際高校中不僅擁有更為先進的實驗室,更有機會能讓他第一時間接觸到國際先進的科研成果。
正當孫金聲左右為難之際,導師給他發來的資訊,讓他下定決心留在國內,潛心為祖國做技術科研。
這則訊息的內容非常簡潔,我國新疆正在進行油田開發,急需相關人才前來提供科研支援。
這項工作無疑與孫金聲的研究方向十分吻合,為了國家的發展,他果斷放棄了海外高校的邀請,奔赴了漫天黃沙的戈壁灘。
刻苦鑽研,不負國之重託
石油開採是一項極為艱苦的工作,因為油田往往分佈在荒無人煙的地區,自然環境十分惡劣,交通也極為不便。
在這裡工作,不僅享受不到海外高校實驗室中的優越條件,相反,還要經常面對實地考察的飛沙走石。
但孫金聲沒有畏懼這些困難,比起優厚的生活條件,他更在乎科研能為國家創造怎樣的價值。
當時新疆油田開採過程中,遇到了一件棘手的難題,當地的油田資源位於深層地底,傳統的挖掘技術難以讓開鑿鑽頭抵達這樣的區域。
因此,必須要使用深井、超深井進行挖掘工作,但塔里木地區的地質多以鹽膏底層為主,實施鑽地挖掘很容易引起鑽井坍塌或者滲漏。
這項技術難題不僅僅中國此時無法解決,就算是放到國際社會中,同樣是難度極高的工程。
除此之外,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地帶氣溫、氣壓都非常高,進行深井鑽探就更是難上加難。
面對這樣的挑戰,孫金聲提起了百倍的信心,主動擔任此次科研專案負責人,發誓一定要攻克這個技術難關。
為了更好地瞭解這裡的情況,孫金聲經常頂著漫天黃沙來到挖掘現場,收集此處的地質資訊、氣象資訊。
回到後方基地後,他又鑽進檔案室裡,查閱此前所有相關的試驗資料,希望能從中獲得靈感。
六年時間裡,他反覆研究鑽井經過的岩層情況,細緻地推演巖壁坍塌的具體原理,終於找到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措施。
在孫金聲的主導下,工程隊改進了鑽井工作的流程,並且根據塔里木盆地的地質特徵,採用了一種強封堵性的水基鑽井液。
當這種方法應用之後,深鑽井工程容易引起坍塌、滲漏的問題,果然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孫金聲帶領著自己的團隊,不僅將此技術應用在了塔里木,還推廣到了全國19個油田,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石油技術的發展。
對於普通人而言,獲得這樣的成就已經是巨大的喜事,但對於孫金聲來說,這僅僅是他科研道路上的一小步。
在這六年科研期間,孫金聲深刻感受到了我國在石油勘探技術領域的不足之處。
美國早早將先進技術申請專利,導致我國每次遇到難題,都不得不花費大把資金尋求美國的技術支援。這種像是“緊箍咒”一般的技術壁壘,深深刺痛了包括孫金聲在內的每一位科研人員的心。
尤其在塔里木油田的開發過程中,我國的鑽井最高可以承受180度的高溫,但井底的最低溫度就已經達到了180度。這就導致我國不得不向美國的石油公司高價購買鑽井液,才能應對複雜工程的開發要求。
此前三十年間,國內各個領域的專家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設立了多個技術小組攻堅試驗,但卻始終無法解決這一問題。
為此,孫金聲特地找到了美國的專利持有機構,希望雙方能達成技術合作協議,共同推動此項技術的發展。
但孫金聲卻沒有得到想要的答覆,美方獅子大開口一般索要200萬美元的合作經費,否則一切都免談。
面對這種囂張且傲慢的回應,孫金聲的內心感到無比憋屈,不打破這項技術封鎖,我國石油勘探工作就永遠要受制於他人。
沒過多久,孫金聲主動向國家重點專案研究機構提出了科研計劃,希望國家給予必要的資金、人力支援。
2004年,這項提案順利透過並且開始實施,孫金聲又一次帶領團隊進入了“戰備狀態”。
科研工作就好像在漆黑的迷宮中摸索,一次次的試錯、一次次的重頭再來是其中必定要經歷的過程。
在勝利曙光出現之前,任何可能性都需要仔細思考和嘗試,這不僅考驗一個人的智力,更考驗著一個人的定力。
許多科研工作者並不是沒有足夠的天賦,而往往是難以熬過這段試錯的階段,進而改變了研究方向。
但孫金聲卻從來不是輕言放棄的人,從小磨練出的頑強意志,讓他在科研之路上像無所畏懼的勇士一般接受最困難的挑戰。
在三年間,孫金聲查遍了所有參考文獻,敏銳地發現了美國人技術中同樣存在著不足之處。
無數次的試驗之後,孫金聲的團隊終於找到了一種可行的辦法。
那就是將三種高電荷官能團加入保護劑當中,利用高分子材料的特性,形成一層高溫保護膜。
透過這種方式,我國水基鑽井液的抗高溫能力可以達到240度,這一指標不僅能夠滿足施工要求,甚至超過美國技術指標的30%。
2007年,在萬眾期待的目光中,此項技術正式應用到新疆莫深1井當中。
在孫金聲研發的鑽井液保護下,此次開採工作圓滿完成。與此同時,也向國際社會證明了我國已經實現了技術突破。
此前,我國開採石油需要向國際招標,尋求先進的技術支援,每次花費的金額超過了8000萬人民幣。
而這次莫深1井的開發工作中,因為鑽井液全部來自我國自主研發,所以整體花費僅不到3000萬人民幣。
孫金聲實現的技術突破,讓這一口鑽井就為我國節省了5000萬人民幣!
繼往開來,再創科研豐碑
當孫金聲研發的鑽井液成功問世後,國際社會對這項技術產生了極為濃厚的興趣。
此前,向孫金聲索要高價合作費用的美國機構,也放下身段主動尋求技術合作。
但這次的主動權卻早已不在他們的手上,孫金聲婉言謝絕了美國人的請求,保護我國專利技術不受侵害。
此後的幾年裡,孫金聲繼續在石油相關技術領域不斷斬獲成就,平均一兩年就會攻克一項技術難題。
在他的帶領下,科研小組首次將仿生學應用到鑽井液領域,使得鑽頭摩擦力大為減小,極大的提高了鑽井速度。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研後,使用此項鑽井液的工程推進速度提高了18.2%,遠超過美國推出的相似技術。
除此之外,孫金身所研究的鑽井液技術還極大的提高了工程安全,井塌、滲漏事故發生率降低了近83%。
目前,我國已經從石油開採技術領域的進口國,變為了最大的出口國之一,成功將此技術應用到了多個國家的近400個鑽井中。
截至目前,在孫金聲的主持下,他的科研團隊已經完成了42項國家重大科研課題,其中包括了多項國家“863”計劃專案。
孫金聲為國家作出的巨大貢獻沒有被忽視,十多項科技進步獎項榮譽是他科研生涯中最閃耀的“軍功章”。
除了科研工作外,孫金聲也在為祖國培養著下一代科研人才。
在他的傾囊相授之下,已經有30多名碩士、博士走出校園,進入到石油技術科研事業之中。
這些人現在是我國科研領域的新晉人才,日後便會成為國家發展的中堅力量,孫金聲身上的科研精神,將在一代代學生中薪火相傳。
結語:
2017年,孫金聲的名字出現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名單之中,這一份殊榮象徵他已經成為了我國最頂尖的科研人才。
回想孫金聲幾十年走過的道路,風雨兼程之中,貧窮、失敗、困難都成為了成功的註腳。
但正是因為這些看似痛苦的經歷,才磨練出了孫金聲鐵一般的意志,那些未曾將他擊垮的磨難,如今看來,卻是難得可貴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