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病理學家劉勁松教授認為“現代的腫瘤理念搞錯了”。大部分人認為腫瘤是基於遺傳的增生性疾病,即體細胞或幹細胞在分裂過程中積累了一系列基因突變所致。
目前比較流行的靶向治療就是透過抑制或干擾不同的靶基因來實現治療腫瘤的目的。患者做靶向藥物治療前需要先進行基因檢測,看是否存在基因突變,若存在基因突變,就可以透過相應的靶向藥物進行治療。
那麼,沒有被檢測出基因突變的患者,究竟是因為基因檢測技術不完善導致的,還是因為有些腫瘤本身就不是基因突變引起的呢?為什麼基因測序不能區分良惡性腫瘤,而是需要依靠病理切片呢?
百年來病理學家主要觀察到的兩大類腫瘤:一類分化型,另一類未分化型。劉教授團隊提出了腫瘤發生是二元論[1]的全新理論,闡述了分化型腫瘤與未分化腫瘤的發生機制及其與生命週期的關係。
//第一條途徑是從有性生殖的胚胎幹細胞開始
人從受精卵發育而來,而受精卵透過卵裂啟動生命發育的第一步。在該過程中細胞的核分裂,細胞的數目越來越多,單個細胞體積越來越小,細胞緻密化形成桑葚胚,繼而產生囊胚,隨後便種植在子宮中,在子宮內發育形成各種器官,最終形成一個新生命。
在胚胎及其器官發育的過程中,受精卵卵裂致胚胎發生、發育過程中分化受阻,於是產生了相應的分化型腫瘤。
//第二條途徑是透過無性繁殖形成多倍體細胞,不斷分化而來[2-3]
體細胞在環境壓力的情況下,細胞透過持續地核內DNA複製而形成多倍體基因組,最終導致細胞體積增大並形成鉅細胞,這個過程使得本來已成熟的體細胞重新具備了向不同方向分化的能力。
多倍體腫瘤鉅細胞(PGCCs)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4],具備向不同方向分化的能力,透過不斷分化形成腫瘤間質的成纖維細胞,血管內皮細胞及紅細胞,中性粒細胞等等,這也就解釋了不同型別腫瘤發生的過程。
因此,劉教授團隊認為腫瘤的發生是和有性生殖與無性生殖有關,應當把腫瘤看做一個整體,而非單純由於基因突變導致。
對於之後腫瘤治療的方向,我們可以設想,是否可以透過PGCCs的分化潛能,透過某些手段對其進行有效誘導分化[5],使其不分化為惡性腫瘤?這種細胞若是免疫赦免的,日後是否也可以研發抗腫瘤疫苗呢?
這個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與思考。但腫瘤二元理論對於腫瘤的發生、發展、復發、轉移、治療和預防,也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指導理念和思路。如果可以把起源問題弄清楚,那麼將來在腫瘤的治療方案上定會有更多突破,也將會為更多腫瘤患者帶來新的展望。
參考文獻:
[1]JinsongLiu. The dualistic origin of human tumors[J]. Seminars in CancerBiology,2018,53:
[2]NiuN, Zhang J, Zhang N, et al. Linking genomic reorganization to tumor initiationvia the giant cell cycle [J].Oncogenesis,2016,5(12):e281.DOI: 10.1038/oncsis.2016.75.
[3]NiuN, Mercado‐Uribe I, Liu J. Dedifferentiation into blastomere‐like cancer stemcells via formation of polyploid giant cancer cells[J]. Oncogene, 2017, 36(34):4887‐4900. DOI: 10.1038/onc.2017.72.
[4] Zack TI, Schumacher SE,Carter SL, et al. Pan‐cancer patterns of somatic copy number alteration[J]. NatGenet,2013,45(10):1134‐1140.DOI: 10.1038/ng.2760.
[5] Niu N, Mercado‐Uribe I, LiuJ. Dedifferentiation into blastomere‐like cancer stem cells via formation ofpolyploid giant cancer cells[J]. Oncogene, 2017, 36(34): 4887‐4900. DOI:10.1038/onc.2017.72.
註明:部分內容引自《腫瘤瞭望》劉勁松教授的採訪
責任編輯 | 袁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