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我為河北文旅代言##河北文旅看圖識景##激情冬奧相約河北##奮進新時代魅力張家口#
水孕育萬物,水是有靈性的。
因此,在今天很多地方的城市建設中,往往引入了“水”的元素,無論是在河湖密集、水源充沛的南方是這樣,甚至在一些水源較為匱乏的北方城市也這麼做。
人們為了把水引入城市,採取了大量的“引某某濟某某”的工程,為了爭奪有限的水源不遺餘力。
明、清順德府地圖
在今天已經十分缺水的河北大平原上,總面積366平方公里、蓄水量13.2億立方米的白洋淀,佔地面積283平方公里,以及形成於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衡水湖,就顯得特別引人注目,它們兩個也分別被稱為河北省的第一大、第二大湖泊。
但是這樣面積的兩個湖,如果拿到河北一帶的歷史上來看,和當時的第一大湖比,就有些小巫見大巫了。
這個河北地區曾經的第一大湖,就是“大陸澤”,它位於今天河北省邢臺市的隆堯、鉅鹿、任縣、平鄉、南和、寧晉六縣之間。
衛星圖上隱約可見的大陸澤、寧晉泊痕跡
如果有人開啟衛星地圖,會發現在邢臺市區東北方向,有一大片村莊顯得比較稀少、綠色比較多的區域,這就是古時候大陸澤的所在。
大陸澤形成的時間已不可考,但是其存在、縮小、消失的脈絡卻十分清晰。
戰國時期的大河(今黃河)、大陸澤
無論是在春秋戰國、先秦時代,大陸澤都是河北地區首屈一指的大湖。在東漢末年的黃巾軍起義的時候,這一帶成為了黃巾軍的集中地、與官軍的周旋地以及大後方,“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一度讓官府膽戰心驚。
在這一時期,大陸澤的水源除了周邊的河流之外,主要是來自於南方的黃河和漳河,但是黃河自西漢末期改道離開了這一帶之後,直到宋朝很長時間之內,水源就只能靠周邊的漳河、滏陽河、沙河、洺河、聖水河、百泉河、汦河等大小河流在支撐。
不過由於當時人口少,降雨量也算是可以,大陸澤之水面始終不算太小。
東漢時的大陸澤
東漢之後直到隋唐,大陸澤一直呈現穩定狀態。北宋時期,由於黃河向北頻繁改道、侵佔漳河等河流河道,既抬高了大陸澤的河床,又使大陸澤向下遊排水困難,水面因此有向北側擴大的趨勢。
隨著南宋時候為了阻擋金軍南下,人為讓黃河向南決口,使黃河入黃海,黃河這條直接造成大陸澤形成,並且持續幾千年對大陸澤的影響結束。
北宋時黃河眾多的改道後的河道
元朝的時候,為了保證衛運河運力,需要保障衛運河水量,在公元1300年使漳河從臨漳向正東經魏縣,到館陶縣孫莊入衛河。
這樣一來,大陸澤的兩個主要水源黃河和漳河已經無法補充水源。也正是在元朝時候,大陸澤開始向形成大陸澤、寧晉泊兩片水面演變。到了明、清時期,則正式形成大陸澤和寧晉泊。
但是由於缺乏大河的補水,單靠周邊的幾條流域範圍比較小的河流供給水源,是無法保障這兩塊水面蒸發、下洩、滲透等方面損失的,所以也就是在明清時候開始水面開始逐步縮小。
清朝的大陸澤和寧晉泊
更雪上加霜的是,明清時各地官府組織墾荒行動,當時官府把增長多少土地當作一項重要的考核指標。
地多了就能養活更多的人,交納更多的稅,在上司那裡才好說話、好升官。來水減少、大力度墾荒,使得古老的大陸澤越來越小、水也是越來越少。
上個世紀70年代時的大陸澤衛星圖
上個世紀70年代時寧晉泊的衛星圖
儘管這樣,在上個世紀70年代時候的衛星圖上,大陸澤、寧晉泊還依稀能夠看出大致的輪廓。
1983年地圖中的大陸澤、寧晉泊,已用季節性湖泊來表示了
到今天,原來的湖底一帶已經發展出了鄉村、工廠、道路等眾多的基礎設施,曾經的河北地區最大的湖泊徹底消失了
(歷史春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