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的一天,身在廣州的許世友,正在聽秘書孫洪憲彙報工作。期間,孫洪憲告訴他一個訊息:開國上將王震將軍,要來廣州看他。
聽到這個訊息,許世友高興極了。要知道,王震跟他是出生入死多年的老戰友了。1955年,兩人又一起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感情自是很不一般。
許世友囑咐孫洪憲把一切安排妥當後,便親自到門口迎接“王震”。一見到來人,許世友臉上就露出驚訝的表情,還狠狠地瞪了一眼秘書孫洪憲。
當時孫洪憲並不知自己哪裡做錯了,直到會面結束後,許世友才把他訓了一頓。許世友對孫洪憲說了這樣一句話:他叫王諍,不叫王震。
這時候,孫洪憲才恍然大悟。王震跟王諍的名字讀音這麼像,通知電話裡也說得不太清楚,也難怪他會認錯。而後,許世友怕身邊人沒聽過王諍的大名,還特意告訴大家:
王諍是我軍的通訊專家,毛主席說他是通訊祖師爺,幸虧我和他熟,不然非出洋相不可!
咱們都知道許世友將軍的性格,一向是天不怕、地不怕。但很顯然,對於眼前這位王諍將軍,他是打心底欣賞。事實上,不只是許世友,他的老朋友王震將軍也對這個跟自己名字很像的王諍,頗為器重。
那麼王諍到底是什麼人?為何毛主席對他的評價那麼高?世人都說他是從一個國軍俘虜,走到開國中將的奇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一:毛主席正發愁,一國軍俘虜稱願出力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蔣介石開始了對我黨的各種破壞。但紅軍在經歷3年的游擊戰後,硬是發展了十多塊根據地,人數也發展到10多萬,這讓蔣介石感受到了極大的威脅。
於是從1930年起,蔣介石便糾集大量兵力,開始對我黨根據地進行“圍剿”。而我軍也在毛主席的領導下,開始了第一次“反圍剿”。
這次“反圍剿”無疑是成功的,我軍以少勝多,到1930年12月,我們活捉了國民黨軍18師師長張輝瓚,戰士們也打得相當痛快!但就在大家都在慶祝勝利時,毛主席卻一直有一塊“心病”:我軍沒有自己的電臺。
電臺有多重要,我們如今從很多諜戰劇裡就看得出來。有時候,為了保護一部電臺能順利工作,我軍不得不讓多名地下黨同志冒險。
而毛主席首次強調電臺的重要性,是在第一次“反圍剿”勝利的幾個月前。就在7月份,紅軍打算向長沙推進。期間,我軍曾有過兩次進攻都沒成功的經歷,當時毛主席就在戰後報告中表示:
技術條件不具備,如無線電等,我們也沒有。以致兩個軍團聯絡不好,因而失機。
沒有無線電電臺,意味著我軍一切通訊只能靠人力來回跑來完成。而敵軍那邊,往往一個電報,就能完成溝通。這件事,讓毛主席深深地發愁。
發現了問題,該如何解決?
很快,隨著第一次“反圍剿”的勝利,這件事出現了可解決的辦法。原來,我軍在活捉18師師長張輝瓚時,還繳獲了1部國軍電臺。
咱們沒有的東西,敵人給“送”來了,但咱們卻沒有懂電臺的技術人員,這可怎麼辦?最後,毛主席和朱老便想了個一個好辦法:在國軍俘虜裡找一找,看看有沒有會用電臺、並願意效力的。
勸服俘虜的任務,被交到了參謀處處長郭化若手上。他盤查了一下,被俘人員中共有9名國軍電臺工作人員。
要讓俘虜來做通訊工作,顯然不能勉強他們。不然以後人家在電報上做個手腳,咱們就非常被動了。所以郭化若從一開始實行的就是自願原則,他告訴這9個人:如果你們不願意,也一樣可以領到回老家的路條和路費,只要不再為反動派效力就行。
開出這麼優待的條件,郭化若本以為這9人都會選擇回老家,但沒想到還真有人舉手。第一個舉手叫吳人鑑;第二個是舉手的叫劉達瑞,是吳人鑑的徒弟。
很快,我軍就搞清楚了這兩人的來路。
這個吳人鑑是江蘇人,才21歲,但“履歷”卻很不簡單。他不到18歲就考到南京上學,不久又因表現優異,進了黃埔六期無線電科。後來,國軍要打仗,便把他徵召到18師,當了箇中尉報務員。
年紀輕輕,就已經是國軍中尉,既有理論水平,又有前線發報技術,很顯然這個吳人鑑就是我們需要的人才。
而徒弟劉達瑞,則是吳人鑑在18師時認識的,比他小1歲。劉達瑞雖沒念過黃埔軍校,但腦子也很活,只跟了師父幾個月,就學會了收發技術。
這兩個小夥子,一開始參軍都是受到了大革命的影響,心裡想的都是精忠報國。但在國軍部隊裡待了沒多久,便失望透頂。
被俘後,二人瞭解到紅軍是支老百姓的軍隊,便很想加入。此次我軍給他們機會,讓他們重新再選擇一次,吳人鑑想都沒想就舉手了,劉達瑞一向與師父立場一致,也一樣舉手了。
他們擔心反動派會傷害自己家人,從此便改了名字,吳人鑑改名為王諍,劉達瑞改名叫劉寅。自此後,21歲的王諍開始了自己的傳奇之路。
二:毛主席和朱老總用人不疑
咱們都知道毛主席和朱老總用人時,從來都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如何對待王諍師徒的問題上,也一樣是如此。
主席聽說有俘虜願意出力,很快就接見了他們。一見面,主席就緊緊地握住了他們的手,熱烈地歡迎他們加入。
而後,主席還問起咱們繳獲的那部電臺,是否還能用。原來,當時這部電臺在戰鬥過程中受損,被砸壞了一部分。王諍看了看後,很明確地告訴毛主席:發報機部分砸壞了,但收報機沒壞,偵察敵臺情報是完全沒問題的。
經他這麼一說,大夥兒才意識到,這電臺只能算是半部。朱老總怕王諍師徒覺得灰心,便讓他們先把收報機部分用起來,還告訴他們:我們沒有的,以後敵軍會陸續再“送”過來。
此後,為了體現對兩位人才的關照,毛主席和朱老總還特意做了安排,給他們倆發放特殊技術津貼,兩人每個月能拿到30到50塊銀圓。
但後來,師徒二人才瞭解到自己的“工資”遠高於其他戰友,便再也不肯要這筆錢了。他們聯名給上級寫信,要求跟普通戰士一樣。
就這樣,王諍師徒靠著這半部電臺,建立了紅軍的第一部無線電偵察臺。直到後來,我軍在戰鬥中又繳獲了一部電臺,他們的裝備才完整了。
是金子總會發光,此後的王諍用一個個絕密情報,讓毛主席和朱老總拍手叫好!
我們先說第二次“反圍剿”。這時候的蔣介石,還不知道咱們已經有了電臺,所以他們各機關往來發報時,還比較隨意。這就讓敏銳的王諍,能輕鬆擷取到敵軍情報。
1931年5月,王諍在監聽敵軍訊息時,聽到這樣一則資訊:
國軍第28師電臺發出訊息:“我們現駐富田,明晨出發”。
國軍吉安留守處趕緊回電:“到哪裡去?”
對方回覆:“東固”。
王諍馬上就意識到這個資訊很不簡單,因為東固是當時我軍的駐地。於是,他馬上把情況彙報給毛主席和朱老總,讓他們做好應對。
對於王諍的情報,毛主席和朱老總沒有任何懷疑,馬上安排東固方面儘快做好準備。第二天,反動派一到東固便傻了眼,紅軍早就佔好了有利地形,打得他們找不到北。此戰,我軍大獲全勝,全殲敵軍28師。
此戰過後,蔣介石急紅了眼,也意識到他們的通訊肯定是出了問題。於是,在第三次“反圍剿”中,他親任總司令,一下子糾集了30萬兵力,誓要全殲紅軍。
此時的情報擷取,已不再那麼容易了,敵人換了電臺聯絡方法。好在,王諍是有經驗的,他很快便截獲並破解了蔣介石發給何應欽的急電。
可以說,這份情報是關係到中央蘇區的根基的。因為上面赫然寫著蔣介石的進攻計劃:趁我軍主力在贛東、閩西時,“圍剿”我軍贛南根據地。
這一訊息傳到毛主席手上時,他很快做出了“神級”部署:“避敵主力,打敵之虛”。就這樣,第三次“反圍剿”我軍也一樣大獲全勝。
此後的多次大小戰役中,王諍和他的無線電隊,都立下了赫赫戰功。這些仗打下來,我軍各軍團都意識到電臺的重要性,紛紛搶著設立無線電隊。
當時的情況是,電臺基本靠繳,技術人員基本靠老師父手把手帶。王諍師徒便一次次下到各軍團,手把手教。最終,我軍的無線電報網順利成型,各軍團之間真正實現了無障礙溝通。曾經只有兩人的電訊隊,也成了軍委通訊聯絡局,王諍任局長。
三:長征途中師父“失蹤”了
1934年,紅軍沒有堅持毛主席的正確路線,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此後,王諍跟他的聯絡局都隨著主力,踏上了長征之路。
當時,紅軍總部僅兩部電臺,所有軍團的往來通訊,都是靠它們進行。也就是說,聯絡局必須保證每天24小時,至少有一部電臺能正常工作。
為了實現這一點,王諍做了明智的安排。他自己率隊負責其中一部電臺的工作,另外還要兼顧統籌。徒弟劉寅則帶一隊人,負責另一部。
那時候的電臺,還不像現在我們在諜戰劇裡看得那麼小。當時的電臺,基本上都是沒經過改進的,十分笨重。為了保護王諍師徒和電臺,我軍戰士們付出的極大代價。
湘江戰役中,曾出現過這樣一幕,讓王諍將軍記了一輩子。
那天,王諍為保護戰友和電臺身負重傷,當場昏倒過去。等他醒來後,發現自己被放在一個竹排上。這個竹排是戰士們用門板和竹竿,一手一手扎出來的。
當時他躺在竹排上,而其他戰士們則在江裡推。在敵人的火炮攻擊中,為了把他推過江,前後共有7名戰士被炸死、淹死。
以前的王諍,從來不哭,當了俘虜他也沒掉過眼淚。但看著這一幕,他的眼淚直往下掉。從那時候起,王諍就知道他的命不再是自己一個人的。
傷稍好一點後,王諍又開始高強度工作。當時,中央特意給他配了一匹坐騎。但他對自己的要求是:任何時候只馱裝置,不馱人。
因為電臺保護得好,在後來的四渡赤水中,王諍和他的通訊局再次發揮重要作用。在此期間,僅是軍委跟各軍團之間的往來電報,就達到了280多份。破譯敵軍情報,更是常有的事。
能在長征途中,扛起我軍的“移動電臺中心”,王諍和戰友們創造了一個奇蹟。因此,那時候戰友們都把他當成了“寶”,時時關照著。
所以後來一路上,他基本上很少再受傷。直到紅軍進入雲南曲靖時,通訊局遭到了反動派空軍襲擊。
當時,敵軍火力兇猛,戰士們只能緊急隱蔽在樹林裡。等敵機暫時離去時,戰士們一路跑了數里地。等大家都停下來清點人數時,才發現王諍不見了。
聯絡局局長“失蹤”的訊息,很快就傳開了,這件事甚至被上報給了周總理。周總理二話不說,急調一個排的兵力,趁著天黑按原路去找。
結果,是讓大家沒想到的:活不見人,死不見屍。
如果犧牲了,怎麼會找不到遺體;如果還活著,為何不追上大部隊。一時間,各種傳言都有,甚至有人懷疑王諍是不是吃不了苦,所以故意離隊了。
對於這種說法,徒弟劉寅堅決不信。他向大夥兒打包票:“只要他沒犧牲,就一定會回來!”
劉寅料得果然沒錯,到了第3天,王諍就完好地出現在了戰友們面前。原來,敵人空襲時他昏了過去,直到傍晚時才醒過來。後來,他在追部隊的過程中,遇到了一軍團的戰友。因為當時他傷得不輕,便在一軍團做了治療,體力恢復後才回來。
此次大難不死,王諍在抗日戰爭中及解放戰爭中,都立下了赫赫戰功。對於解放前的通訊工作,周總理曾這樣說:我們指揮部一不發人,二不發糧,三不發槍,就是天天往前線發電報,就把國民黨打敗了。
毛主席、周總理、朱老總等人,之所以能實現坐在延安的窯洞和偏遠的西柏坡,就能指揮全域性,正是因為有很多像王諍這樣的電訊高手。據統計,僅在3大戰役中,毛主席看過的電報就達到了1000多份。
四:老驥伏櫪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成立了軍委通訊部,王諍當仁不讓成了首任部長。而他的徒弟劉寅,則做了副部長。1955年,王諍被授予開國中將軍銜。
我軍的電子對抗和指揮自動化事業,都由王諍率隊規劃。而在他身後,新中國通訊兵受到了越來越多人重視。
1973年年初,64歲的王諍被周總理叫到了西花廳。當時王諍的身體已大不如前,這一點周總理是知道的,但有一件事,他覺得只有交給王諍,他才能放心。
周總理拿出一張照片,交到王諍手上,直接問:“這種裝置我們能不能造?”
原來,這是去年尼克松訪華時,給周總理的。上面拍的,正是衛星通訊地球站的照片。所謂“地球站”,其實是衛星跟地球聯絡的站點,如果沒有它,那衛星的多數功能都無法實現。當時,世界範圍內擁有這種技術的,沒幾個國家。而我國在這個領域裡,幾乎是空白的。
周總理怕王諍為難,給他照片時,還特意說:“你忙成這樣子,我實在不忍心再給你加擔子了,可是這件事,非你莫屬。”
王諍沒有任何猶豫,稍稍計算了一下時間後,當場向周總理立下了“軍令狀”:“3年內我們把地球站造出來!”
周總理看他這麼有信心,還故意問了一句:“包不包括1973年?”
王諍早就習慣了周總理的嚴格要求,頗有自信地表示:“包括”。這就意味著,他要在1975年拿出我國第一個自制衛星通訊地球站。
周總理一聽,很是高興。當天中午,還特意把王諍留在家裡,跟這個江蘇老鄉吃了一頓家鄉菜。
“軍令狀”好立,但做起來卻並不容易。
此後的兩年多時間裡,王諍親自帶著科研人員,走遍了各電子工廠和研究所,組織了150多個單位進行技術公關。
白天,他在各地看廠;晚上,他就讓通訊技術人員跟他討論。秘書怕他身體挺不住,都勸他要注意休息,但他卻總是聽不進去。到最後,秘書不得不跟他說:不會休息的人就不會工作!
王將軍一聽,倒跟秘書說:“我從來就不會工作!”一句話,說得對方不知該怎麼回了。
1975年12月,在所有電訊科研人員的努力下,我國自行研製的地球站問世了。那天,66歲的王將軍,匆匆趕到醫院跟周總理彙報。
當時的周總理,已住院多日,身體也已虛弱得很。事實上,當年把那張美國的照片拿給王將軍時,周總理已經被查出患癌。王將軍之所以會答應3年為期,除了相信咱們的技術人員,也是因為他知道這是周總理的心願。
到了醫院後,王將軍也給了周總理一張照片:一張咱們自己衛星通訊地球站的照片。
在那張照片背面,端端正正、卻又條理清楚地寫了幾行字:
第一,衛星通訊地站的元器件,全部國產化;第二,……圖片清晰,色彩協調,伴音清楚;第三,接收到24路電話訊號。
周總理聽完王將軍的彙報,輕輕地睜開眼睛,對他說:“為期三年,言而有信,謝謝你們。”
而後,周總理還特意交代,讓王將軍一定要開個盛大的慶祝會。於是,在這年的12月26日,毛主席生日這一天,慶祝會召開了。雖然周總理無法出席,但中央派王震將軍到場講話。
1977年,在周總理離世一年後,王將軍也被查出了癌症。在生命的最後日子裡,老將軍仍帶病決策了很多大事。
1978年初,武漢組織電子對抗演習,這是王將軍晚年最關心的事情之一。當時醫生不讓他出席,他執意要去。所以,當天官兵們看見他時,他是帶著氧氣袋上場指揮的。他曾對徒弟劉寅說:“不把電子工業搞上去,我死不瞑目!”
因為這次勞累,1978年8月12日,王將軍病情再次惡化。當天晚上,200多名老戰友匆匆趕來,守在王將軍病房外,送他最後一程。
1978年8月13日凌晨,王將軍病逝,享年69歲。
就在王將軍病逝後不久,一份請示報告被送到了葉劍英元帥面前。這是一份關於如何安排王將軍身後事的請示檔案,當時葉帥也已是81歲了,看完報告後,他顧不得身體是否允許,特意在下面批了5個大字:葉劍英主持。
8月19日下午,王將軍的追悼會在八寶山公墓舉行,由老帥葉劍英親自主持。正如當年毛主席評價王將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通訊工作的開山鼻祖”一樣,葉帥也公開評價王將軍是“我國電子工業的開拓者和卓越領導人”。
王諍將軍21歲被俘後,做出了一個明智的選擇,並受到毛主席和朱老總的重用。48年後他逝世,在老百姓的目送下安葬於八寶山。為新中國拼過命的人,老百姓不會忘記。將軍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