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黃鴻先生遊記散文
文 張相正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想,這應該是讀書人最高的理想境界了。開啟黃鴻先生散文集《走四方》,我想到了這句話。
登高可以娛情,矚遠可以放意。黃鴻老師生於鄉村僻壤,幼年家境貧寒,後經勤學苦讀遂成嵩州名師,三尺講臺,數十寒暑,教化一方,桃李萬千。期間,他對學問孜孜以求,並涉獵文學、書畫、攝影等多個領域,興趣廣泛,學識廣博,學養深厚。尤其是退休賦閒之後,他更有機會走出書齋課堂,從生活之一隅走向四方之大千,精彩紛至沓來,眼界豁然開朗。詩和遠方,終於在先生的筆下交匯奔流,悠然宕開,搖曳多姿,讓我們透過他的文字看到了一個美麗多彩的世界。
風景在路上。對於黃鴻先生來說,這風景不僅僅是現實旅途之上的客觀景觀,更重要的是,他人生最華美的風景終於在他這些年的旅途中燦然花開。這靚麗的風景,就是他的遊記,他的散文,他的詩詞,他的生花妙筆。
風景,本來是一種客觀的存在。但由於每個人的經歷閱歷學養眼界不同,對風景的感悟和體驗也就必然有所不同。因為不同,而成風景。品讀黃鴻老師的遊記文章,真的是風景這邊獨好!
風景這邊獨好。為什麼?
其一,文采斐然。黃老師是語文教師出身,又做過多年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博覽群書,閱歷豐富,其在對語言文字把控拿捏非常到位的同時,文中自然彰顯出質樸淳厚、詩意雋永、理趣皆備、亦莊亦諧的書卷之氣和親切之感,讀來令人如沐春風。遊蘆笛巖遇雨,他寫道:“出洞時,外面正下大雨,人們擁擠在洞口,望著雨幕,聽著澗水,不知幾時雨住。我倒不急,正好可以畫上幾筆,審視一下山體、雜樹、石欄、竹叢。還得了一句詩:響雨敲葉蘆笛巖。”遊月牙泉,他隨口吟道:“風旋黃沙幾千年,塵埃堆就摩雲山。神魔枉詡統天地,到今不掩月牙泉”。這些文思不羈的浪漫詩句,頃刻間讓我們思接千載,神遊萬仞。
其二,感悟獨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在車過岳陽樓時,他寫道:孟老夫子因一句“不才明主棄”丟了前程;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卻不頹廢,將一個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條,政通人和;孟浩然退而成詩人。滕子京退而治巴陵,也算各有建樹。在三門峽虢國博物館,他寫下這樣一首詩:“死去不知萬事空,金棺玉槨十丈坑。鐘磬戴鏽聲寂寂,鼎彝蒙塵饈冰冰。車馬尚臥魂安在,甲冑枉存鏑不鳴。貴賤共臥一掊土,後人眼裡看分明”,發人深思。在華山金鎖關,他豪邁之氣充盈心頭:“金鎖關前金雞聲,古城雲煙三秦風。莫道仙域無前路,箭栝一門與天通”。他的人生閱歷,他的讀書體悟,他的至情至性,在這個阡陌縱橫的旅途節點之上,綻放出獨到的思想光芒。
其三,人文情懷。中國文人一直尊崇“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品讀黃鴻老師的遊記散文,這樣的人文情懷無處不在。黃鴻先生寬厚、質樸、博學之名,在嵩縣遐邇有聞。今觀其文,真如其人也。在欒川荷花小鎮,他觸景生情:“須臾,車駐人停。抬望眼:群山白雲出岫;荷塘環環天成。塘間阡陌櫛比;步道平闊潔淨。清風徐來,菡萏搖搖;細雨飄忽,蓮影曈曈。悠悠漫步,品香風陣陣;頻頻側耳,聽蛙鳴聲聲”,閒散清幽之境,恍若桃源,令人嚮往。登嵩縣城南老龍山,他移眸東北,但見“山城橫臥,樓盤林層。五橋臥波,車水馬龍。南湖如鑑,天光雲影。思遠接天,九皋清形”,遂感慨萬千,脫口吟出:“聚仙歸來意未窮,相偕提步登老龍,煙樹蒼茫高復下,斜暉脈脈金且紅。又憶三塗舊煙雨,聊想九皋新鶴鳴。欲邀唐賓歸去來,把酒教我唱大風”,對於自然的熱愛和敬畏,對蒼生的關注和體恤,是他遊記的永恆主題,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山川風月,鄉土田園;旅途見聞,史蹟風物,皆是黃鴻先生觀照的物件;隨心率意,物我一體;天南地北,陽春白雪;村俗俚語,順手拈來,皆可賦意成文。書中,有生活的瑣碎苟且,也有夢裡的詩與遠方;有醉人的一路風景,也有動人的前塵往事。這一切,都在書裡化作一朵朵文字的花,你若細品,芬香自來。
走四方,路迢迢水長長;展此卷,文悠悠意綿綿。品讀此書,如聞鄉音絮語,似聽曠野天籟,心曠神怡,惠風拂面,欣然莫名。
是為序。
2021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