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瀾曾傳遞出一個樸素的生活理念:
碗淨福至,對食物心懷感恩,對生活恩山義海,方能從容不迫地走完這一生。
某種意義上說:吃飯,就是與天地結緣。
選擇如何吃飯,便是選擇如何生活。
1
好好吃飯,修來福氣
《朱子家訓》有云: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生活中的一飯一蔬、一枝一葉,得寸則寸,都是命中伸手可得的福報,不能隨意浪費。
惜福,方能積福;儉樸,方能積德。
作家林清玄,這樣回憶自己的姥姥:
老人家平日吃飯從不浪費一粒米,甚至連剩下的菜湯也會喝掉,。
她不僅自己愛惜糧食,還要求子孫們:碗中不剩一口飯,鍋中不剩一粒米。
姥姥一直活到八十多歲,身體一直健朗,從井裡提水也不會喘。
姥姥過世時,躺在床上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活得久,可能是因為幸福吧”。
之後她就非常安詳地走了,沒有受一絲一毫病痛的折磨。
或許,正是因為老人家一生布衣蔬食、顆粒歸倉,才能獲得福報,善始善終。
愛惜每一粒食糧,不僅是尊重每一份勞作,更是珍惜自然界的饋贈,累積自己的福德。
古語有言:“惜福福常在,隨緣緣自來。”
不揮霍無度,懂得珍惜的人,福緣自會相伴。
曾國藩,爵位顯赫,門望極高,但卻始終保持寒士作風。
在他官至兩江總督時,有人宴請他,準備了豪餐盛宴,可他僅僅動了兩下筷子。
飯後,他說:“一事千金,吾不忍食,目不忍睹。”
他的日常飲食也很簡單,長年累月只是一道菜,即使有客人,才會多一道。
他還告誡子孫:“人一日所進之食,與日所用之力相稱。”
也正因他的言傳身教,曾家香火興旺了數百年,也留下了“曾家無一是廢人”的美稱。
《朱子家訓》中有言:“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
當一個人的精神世界豐富時,無論外界的誘惑有多大,也引誘不了簡單樸素的內心。
所謂:良田萬頃,日食不過一升;瓊漿玉液,日飲不過一生。
人生在世,好好吃飯,便是惜福的開始。
2
浪費糧食,折損福報
民間有一句俗語: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糧食汗珠換。
每一粒糧食都不該浪費,即使億萬富翁也一樣。
縱然家財萬貫,也有用盡的一天;縱然良田萬頃,也有消耗完的一天。
人,飽時省一口,餓時才能鬥一鬥。
明朝有個叫張義方的富商,他家有萬頃莊田,每天過著靡衣玉食的生活,
他僱了上百個佃農,為自己種植莊稼,佃農年年要給他繳納租糧。
日子久了,他收的糧食便堆積如山,一時吃不完,就在穀倉裡放著。
有人勸他,這麼多糧食不如分給窮人,不然就浪費了,這麼做也算給自己積福。
可他不聽,時間一久,存糧也就發黴了。
張義方倒也不急,他翻了翻穀倉,把發黴的糧食倒掉,把餘下的能吃的都餵了牲口。
有人說他是造孽,他也毫不在意,殊不知“倒掉的是良心,流走的是福報。”
六年之後,黃河決堤,張義方的良田和家財都毀於一旦,盡數被毀。
因為他的為人,也沒有一個人向他施以援手,導致一家人在災荒中活活餓死。
《西湖遊覽志餘》中有言:“人無壽夭,祿盡則亡。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人的福氣是很微薄的,如若不愛惜,就要受莫大的痛苦。
上天最看不過的,就是人糟蹋糧食, 沒有真捱過餓的人,是不懂珍惜的。
飽食終日的我們,在某些時刻,已經少了對食物的敬畏之心。
袁隆平在一次採訪中說:“每當看到有人在浪費糧食,我就難過到了極點。”
一粒米,一碗飯,看似微小,實則是無數人的心血和汗水,飽時不覺多,飢時方嫌少,
不浪費食物,不僅是素質,更是一種美德和責任。
3
修養,從飯桌開始
陳丹青說:“所謂的教養、福氣,全在小事情。”
吃飯,雖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卻能在一飯一蔬中,窺得人的本性。
常言道:飯桌見人品,席間見修養。說到底,吃飯一事,最能彰顯人的教養和品行。
一個人的福報,往往是最先從飯桌上開始的。
飯桌仿若一面鏡子,能照見知心好友,也篩出泛泛之交。
吃飯雖是件小事,但卻藏著一個人最真實的性格。
飯局裡容易看人,能看出人性根本的優劣之處。
曾國藩鎮壓太平軍時,有位遠房親戚慕名而來,想一展宏圖。
親自說自己出生貧寒,卻有雄心壯志。曾國藩看他衣著樸素,措辭誠懇,許諾留他幾日。
一段時間後,曾國藩吩咐廚房簡單準備了幾樣小菜,和他喝了起來,席間兩人侃侃而談,曾國藩至此也對他滿意。
不料這人無意中的一個舉動,引起曾國藩不悅。
原來在吃飯時,此人嫌軍糧粗鄙,將碗中的秕糠盡數挑出,曾國藩由此斷定,此人心口不一,難當大任。
吃完飯後,曾國藩派人送了他一筆盤纏,草草將其打發。
說到底,要想知道一個人品行如何,飯桌上顯真章,因為,一碗一筷之間,皆可見其德行。
能夠“好好吃飯”的人,不僅能獨善其身,更懂兼濟他人。
飯桌上的為人處世,也是本人的德行修養,只有在不動聲色中贏得好人緣,才能讓人生之路越走越順。
儒風君說:
歲月如斯,不過一飯一蔬,一碗一筷。
柴米油鹽,粥飯羹湯,構成了生活的點點滴滴。
學會了好好吃飯,也就學會了好好生活。
你的碗裡,藏著你一生的福報。
來源:微信公眾號“儒風大家”
作者:儒風君 · 之維
【宣告:本號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號,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