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一篇報道,講的是安徽90後小夥兒劉洋回鄉創業,靠種植多肉,不但實現了自己財富的積累,還帶領鄉親們一起實現了發家致富。
在大多數人都向往城市繁華的當下,劉洋選擇這條道路並取得成功,確實非常難得,這也是很多當代大學生所應該學習的榜樣。但是,雖然讚賞劉洋的選擇與成就,但是,如果大家要從事多肉種植這個行業,我覺得還是必須要慎之又慎,原因有二:
一、技術門檻太低
多肉本身極其耐旱,對肥料的要求也非常低,整個管理過程中,只要不頻繁給水,幾乎不會生病,屬於典型的“懶人植物”。因此,在管理上,多肉可以說幾乎沒有技術門檻,這種“皮實”的屬性本身是多肉植物被消費者廣為接受的一個優勢,但是這個優勢也是一把雙刃劍,畢竟生命力太頑強的話,消費者就沒有必要頻繁購買,這樣一來消費需求、消費市場自然就被大大壓縮。
二、太容易繁殖
多肉除了好管理之外,另一個典型特徵就是容易繁殖,一個葉片,一段莖取下來放在花盆裡,基本不用怎麼管它,隔一段時間就能生出根來,然後長成一個新的植株,成活率很高。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買一盆多肉,就等於買回來這個品種的整個世界,想繁殖多少,普通人幾乎就可以做到隨心所欲的擴繁,中間唯一考驗的就是等待長大的耐心。因此,每一個品種的多肉,幾乎都是一次性消費。
多肉的以上兩個商業層面上的硬傷,造成的市場局面就是火一把就迅速涼涼,因此在這個行業裡面,很多後來者因為沒有趕上2013年左右紅紅火火的紅利期,而最終沉沙折戟。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種植多肉以後就沒了機會,要從在這個行業裡面吃到肉,有兩點很關鍵:
一、持續推陳出新
幾乎每一個多肉品種在市場上的熱銷期都是短暫的,但同時,每一個特色鮮明新品種剛被推向市場時又都會獲得很可觀的利潤。因此要持續盈利,就需要有源源不斷的新品種推出,但目前絕大多數的新品種,幾乎都是依賴引進,所以要從這個行業裡淘到金,必須有穩定的新品種貨源。做不到這一點,就很難走的長遠。
二、創新營銷模式
傳統的多肉銷售,多數都是各品種單獨售賣,形式非常單一,多肉的觀賞價值也因此未能被更充分發掘,假如根據不同品種的特點,透過一定的組合來呈現別具特色的造型來,那麼多肉自身的觀賞價值就能獲得更豐富的呈現,而市場空間也將因此過的更大擴充。
總之,多肉這個行業的鼎盛期已經過去,如果抱著小本萬利和短平快致富的想法在這個行業裡面撈一把的話,最好不要涉足進來。
你喜歡多肉嗎?歡迎留言分享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