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著作和影視劇的古人往往都很能喝酒,李白斗酒詩百篇,古代用的小斗大約和如今的二升。也就是說李白能喝4斤酒,這還不重要,關鍵是喝完了那麼多酒,還能寫詩。更厲害的是,武松在景陽港喝了十八碗,那這一碗不管怎樣也能裝四兩酒,就算武松手抖,撒了那麼多,那這十八碗也得有六斤酒,武松喝完了還能上山,還能打虎,而今人要是喝了六斤的白酒。估計只能去醫院了,那古人為什麼有這麼高的酒量呢?
玄機也就在於他們喝的酒和我們的今天喝的酒不一樣。古人最早喝的酒是釀造酒,以大米,粟米等穀物為主要的原料發酵,釀造而成。這種酒的過濾技術不成熟,釀出來的酒還含有不少細微米渣等雜物,所以呈現出渾濁的狀態。那時的釀酒也沒有無菌技術,那釀出來的酒還含有很多的微生物,顏色可能是綠的,表面還有一層白色的漂浮物,如同白色的螞蟻,所以也有野綠酒之稱。
古代文學作品中經常稱酒為濁酒,這就是因為釀酒的技術不成熟而造成的。這種酒容易腐敗變質,所以那時候的人喝酒習慣煮了再喝,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實際上就是在搞殺菌和消毒的工作。唐朝以前的酒,那更像是今天的醪糟,酒精度數大約就在一度左右。而酒肆或酒坊裡賣的酒,會把它裡面的雜質進一步的澄清過濾,因此也稱為清酒。這種酒,經過窖藏以後,度數可以達到5度左右,在那時已經是很好的酒了,李白喝的酒頂多也就五度,和今天的啤酒差不多。那李白喝一斗酒,也就是相當於今天的四瓶啤酒。在我們的老家,也就是中學生的水平。
到了宋代,釀酒的工藝有所提升,酒精度估計也能達到10度左右。武松喝的十八碗酒,頂多也就是這個度數。那換算成今天五十多度的白酒,武松應該喝的是1斤左右。這個酒量在今天也算是很厲害,但是在武松的老家山東,這樣酒量的漢子還是不難找的。在宋代以前,古人喝的酒都是前面說的釀造酒也叫發酵酒。度數一般不會高於十度,基本上可以當做啤酒喝,所以古人喝酒都是用大碗的。
到了元朝,釀酒的工藝,有了跨越時代的革新。這種革新來自於北方遊牧民族的影響,元朝是蒙古族人建立的政治權力。在其之前,北方還存在過遼、金等遊牧民族政權,有幾個遊牧民族生活在蒙古草原和東北地區。冬季長且寒冷,因此是喜歡喝高度酒來取暖,也就像今天的戰鬥民族俄羅斯人,就愛喝伏特加這種高度酒,元朝前後,北方遊牧民族從阿拉伯人,波斯人的那裡學會了蒸餾技術,再結合中國傳統的釀製工藝,釀造出了中國特色的高度穀物蒸餾酒。
這種蒸餾酒的製作方法,就是這經過發酵的釀酒原料在經過一次蒸餾提取而成。釀造酒之所以度數低,是因為裡面的水分和雜質太多,而蒸餾的過程則是根據酒的物理特性,將其提純,酒精的氣化點是78.3℃,水的氣化點是100℃,蒸流時將發酵後的酒液加熱到78.30℃到100℃之間的一個恆定溫度,酒精就會從酒液裡氣化出來。再將氣化的酒精輸入管道,冷卻便能液化成高純度的酒液。
多次蒸餾後,酒液的酒精含量也就更高。這種蒸餾酒的酒精度一般都能達到40度以上,高一些的,能夠達到60多度。我們今天喝的白酒,就是這種蒸餾酒,蒸餾酒技術,隨著蒙古族人入主中原而被帶到了內地,所以元朝之後中國開始流行蒸餾酒一直延續至今。
關於蒸餾酒起源的時間,學界還有爭議,有的認為是宋朝或者是更早,但是主流觀點仍然認為元朝是蒸餾酒的起源時間。當今那些歷史悠久的白酒品牌,例如水井坊和國窖1573,它們的誕生年代都沒有早於元朝的,一般是明朝。
如果有人想穿越回元朝之後喝酒,那也得悠著點,但如果是元朝以前那就不用怕,可以跟古人放心大膽地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