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中最跌宕起伏的一幕
三個人裡,袁世凱的政治生命要更久一些。
他成為中國歷史劇中的大白臉,
成為百年來影響和改變中國命運的人物之一
2018年7月1日,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博導馬勇帶著學生,從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發,向西走,經過京師大學堂舊址(今西老胡同與沙灘后街交匯處)轉向南,探訪達錫拉衚衕的張蔭桓故居。下一站,是位於金魚衚衕的賢良寺。終點是位於報房衚衕的法華寺。
現在看來,這幾處地點很不起眼也毫無關聯,但120年前,這三個地方上演了戊戌變法中最跌宕起伏的一幕。
法華寺:袁世凱驚了一身冷汗
法華寺位於東城區報房衚衕內,緊鄰王府井大街。這裡曾經是袁世凱在京城的住處。戊戌政變前夜,譚嗣同正是在這裡遊說袁世凱,請他起兵圍困頤和園,抓慈禧、救光緒。
那是1898年9月18日的晚上。按照袁世凱日記裡的說法,當時他正在燈下寫奏疏草稿,聽到院子裡有動靜,很快,譚嗣同未等通報就闖了進來。袁世凱令僕人退下後,譚嗣同開門見山地說,他得到訊息說,慈禧太后和直隸總督榮祿計劃等光緒皇帝到天津閱兵時,廢掉光緒。因此,他希望袁世凱能出兵誅殺榮祿,再派一支部隊包圍圓明園,控制慈禧太后。
聽聞此言,袁世凱驚出了一身冷汗。來京這幾天,他一直在為自己的政治前途擔心。9月16日,光緒召見他,升了他的職,又囑咐他,以後有事可以隨時上奏,可以繞過上級榮祿。“袁世凱由於被召見而極不自安,深知‘無寸功受重賞絕不為福”,中國近代史專家、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學副院長蔡樂蘇說,在京停留期間,袁世凱一直在拜訪京城要員、達官貴人,求得他們的諒解和信任,以免不測之禍。
“袁世凱工於心計,善於權衡利害。”這是南開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孫曉春對袁世凱的評價。在孫曉春看來,袁世凱應該清楚,自己仕途以及由此帶來的一切利益,都是慈禧給的,可一旦光緒親政,決定他命運的就是光緒。先帝重臣變成刀下之鬼的事情,他不會不知道。所以,在看不清帝后之爭結果的時候,他是不會選邊站的。
前有光緒拉攏,現有譚嗣同要他“圍園劫後”,這簡直是逼著袁世凱站隊。袁世凱並沒有答應,也沒有反對。送走譚嗣同後,袁世凱心神不寧,思前想後,決定給光緒寫一封奏摺,暗示他慎重用人:“變法尤在得人,必須有真正明達時務、老成持重如張之洞者,贊襄主持,方可仰答聖意;至新進諸臣,固不乏明達猛勇之士,但閱歷太淺,辦事不能慎密,倘有疏誤,累及皇上,關係極重。”
袁世凱當時並沒有把譚嗣同的計劃透露給任何人,只是帶著一肚子的秘密,返回天津。沒想到,剛回到駐地,京城就出事了。
張蔭桓故居:“列國干涉”
錫拉衚衕19號,曾是戊戌變法時期維新派活動的一個重要場所,康有為曾多次下榻此處。這裡是張蔭桓的故居。
張蔭桓十分賞識比自己小20歲的同鄉康有為,兩人常常在此把酒言談至深夜,也是在這裡,他將康有為介紹給翁同龢,薦舉給光緒,成為戊戌變法中的關鍵維新派人物。
1898年9月21日晚上,張蔭桓的家裡忽然來了一大隊兵馬,敲開門後,他們四下搜捕。原來,當晚慈禧已經下了密令,全城搜捕康有為,因為張蔭桓和康有為是同鄉,素來交好,所以他家就成了重點搜捕物件。
與康有為的新政思想不同,張蔭桓對西方的認識,大都來源於實踐。早年,他因為通曉英語,又熟悉洋務,得到慈禧的賞識,先後為清政府駐美國、秘魯、西班牙三國大使。1886年10月28日,美國舉行自由女神像落成典禮,張蔭桓是唯一受邀的中國人。
在當時很多西方外交家看來,張蔭桓可能是清政府最懂西方的官員。正因為此,光緒開始變法後,頻繁召見他,詢問西方的技術、文化等事宜。
只是,突如其來的戊戌政變,打斷了清政府的變法程序,也中斷了張蔭桓的仕途。雖然當晚沒有搜到康有為,但張蔭桓已經意識到,自己的危機也將要到來。
果然,3天后,九門提督帶兵到張蔭桓的府邸,邀請他到提督衙門接旨。“我知有變。”張蔭桓後來回憶道,清廷下發捉拿新黨諭旨,甚至把他的名字列在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之前。當時張蔭桓還未吃飯,請對方稍等。吃完飯出來,提督提醒他和夫人道別,“吾始悟獲罪,負氣行,竟不入內”。
自此,張蔭桓再沒回到這裡,滿城開始傳說他已被殺的訊息。
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日本駐華代理公使林權助、美國駐華公使康格,透過各種渠道表達對張蔭桓命運的關切。林權助甚至說,如果處死張蔭桓,可能引來“列國干涉”。
慈禧的確有殺他的心思,但礙於西方各國的外交壓力,只得將他流放新疆。
9月30日下午4時,張蔭桓被押解出京。據當時的《申報》報道,只有各國駐京的外交人員出來送行,張蔭桓往日的同僚,“則已蹤跡杳然”。
賢良寺:“我就是康黨”
張蔭桓入獄的訊息,很快就傳到了金魚衚衕賢良寺。李鴻章聽到這個訊息,忍不住說,沒想到張蔭桓也有今天。
賢良寺的前身是康熙帝十三子胤祥的怡親王府。晚清時期,李鴻章因公赴京時皆下榻於此。
1895年,李鴻章因代表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被視為“無廉無恥、賣國固位、得罪天地祖宗”之人,被免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僅保留文華殿大學士的虛銜。處境尷尬的李鴻章便長期居於賢良寺。
國事既已不可為,李鴻章唯有歸隱林下。當然,時而還是會有人拜訪的。先來的是御史楊崇伊,他正在寫那封改變了戊戌變法命運的奏摺,希望能與李鴻章聯名上奏,李鴻章拒絕了。不過,後來也有專家認為,楊崇伊的後臺就是李鴻章,他跟李鴻章的長子是兒女親家。1898年9月18日早晨,剛剛升官卻又心事重重的袁世凱來到賢良寺,與李鴻章談了很久的軍事問題。9月25日,張蔭桓入獄後,日本駐華代理公使林權助夜訪李鴻章,請他出面阻止清廷處死張蔭桓。
當年,正是在李鴻章的提拔下,張蔭桓才能進入總理衙門成為京官,並擔任駐美國、西班牙、秘魯三國公使。回國後,張蔭桓成為總理衙門的要員。據祁景頤《鵒谷亭隨筆》記載,在總理衙門期間,李鴻章對張蔭桓非常信任,“凡遇交涉,必使侍郎同為處理……在總署亦唯張氏之言是從”。
但在戊戌變法前,他們的矛盾逐漸浮現。當時清政府的外交方針仍是“以夷治夷”,李鴻章主張聯俄,張蔭桓則主張親近英日。事實上,兩人不同的外交主張,反映的是慈禧和光緒的不同思路。據梁啟超著《李鴻章傳》記載,光緒認為李鴻章“聯俄誤國”,後來免去了他在總理衙門的職務,“而李鴻章外交官之生涯亦終矣”。
李鴻章一直認為,自己被免職,張蔭桓起了不小的作用,因此對他懷有恨意。但即便如此,李鴻章仍然為張蔭桓一事從中協調,致函榮祿,並最終促使張蔭桓從“康黨”名單中被移去。
除了張蔭桓,李鴻章也在暗中幫助其他維新人士:徐致靖、徐仁鑄父子是戊戌變法期間維新陣營中的活躍人物,政變伊始便遭逮捕,李鴻章積極奔走,方使徐氏父子得由斬立決改判為絞監候;張元濟因參與維新被革職,李鴻章不僅派人前去慰問,而且要盛宣懷在上海安排張元濟的工作。
一直以來,李鴻章都對維新派抱有好感。康有為發起成立強學會時,因對“講中國自強之學”的目的表示讚賞,李鴻章“自願捐金二千入會”。不過當時他正因甲午戰爭遭到朝野指責,強學會也將他拒之門外。
李鴻章同情維新派的態度,自然逃不過滿朝文武大臣的眼睛,有多人到慈禧面前揭發他是維新派。彈章遞到慈禧手裡,慈禧立即召李鴻章對質,當場出示這些彈章說:“有人說你是康黨。”
聽聞此言,李鴻章直言不諱地回答慈禧:“我就是康黨。”在當時的政治氛圍裡,能說這樣的話,是需要極大政治勇氣的。當然,李鴻章也並不魯莽,他緊接著說,舊法並不能強國,如果主張變法的人就叫做康黨的話,“臣無可逃,實是康黨”。
聽完這番自述,慈禧沉默了片刻。李鴻章補充道:“廢立之事,臣不與聞。”這是在向慈禧表明,自己從不參與宮廷政爭,慈禧與光緒的“家務事”紛爭與自己毫無關係。這樣的解釋正中慈禧下懷。
幾十年的官場沉浮,李鴻章很清楚,眼前慈禧最關心的,其實並非“法”之變不變,而是大臣們是否參與光緒、帝黨、維新派的實際政治活動。
京師大學堂:一個終點
京師大學堂是戊戌變法的終點。
9月21日晚,御史楊崇伊告訴袁世凱,此刻太后已經決意重新訓政,正在捉拿康有為、康廣仁,聽聞此訊息,袁世凱如五雷轟頂。顯然,這一刻,政治的天平倒向慈禧這一側。袁世凱害怕康有為供出初三夜譚嗣同到法華寺之事,迅速將當時慈禧尚不知道的“圍園劫後”計劃和盤托出。
嚴格來說,壓垮戊戌變法的“最後一根稻草”並非袁世凱洩密,從事發日期來看,慈禧歸政在前,袁世凱洩密在後,但袁世凱事後的告密,顯然給慈禧提供了打擊維新派的有力藉口。這引得慈禧震怒,於是就有了後來的菜市口六君子被殺的事情發生。戊戌新政所有內容均被廢止,只剩下京師大學堂這唯一的成果。
當時,也有很多老臣要求關掉京師大學堂。比如剛毅、徐桐等守舊派,他們認為管學大臣孫家鼐屬於帝黨,堅決要求取締。當年大學堂的西學總教習是美國人丁韙良,他眼看形勢不好,專程拜訪榮祿,說,“因外洋各教習均已延訂,勢難中止”,請他從中協調。最終,榮祿出面說,“查禁大學堂,將會在外國人面前丟面子”,大學堂才被保留下來。
終局
雖然戊戌變法結束於此,但它的影響仍在繼續。
時間來到1899年秋,時局日顯混沌。11月24日,賦閒已久的李鴻章忽被任命署理兩廣總督。一時間,沉寂許久的賢良寺重新變得喧鬧異常,謀求高位者紛紛而來,但李鴻章卻一概回絕,於次年靜靜抵達廣州赴任。
混亂的局勢卻不給他平靜赴任的機會。此時,義和團和八國聯軍將北方攪得天翻地覆,同年6月,久歷洋務的李鴻章再次受召進京,並被慈禧欽點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全權負責與各國談判簽訂條約事宜。
這次踏入賢良寺,李鴻章再也沒有出來。寺外,有全副武裝的俄國軍隊日夜“保衛”,他的處境與囚徒無異。1901年9月7日,78歲高齡的李鴻章與各國聯軍代表簽訂了本息共9.8億兩白銀的《辛丑條約》,在外逃亡的慈禧致電李鴻章,望他“早日痊癒,榮膺懋賞”。
梁啟超曾評價李鴻章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但李鴻章卻沒等來懋賞。10月30日,他突於賢良寺寓所內吐血,經診斷為胃血管破裂。11月7日,賢良寺成為了李鴻章的謝幕之所。
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前,慈禧已經和光緒逃往西安。倉皇時刻,慈禧都沒有忘記張蔭桓,8月20日,她下令將張蔭桓處死。
張蔭桓原本有過一線生機。就在他被髮配新疆的路上,英國《泰晤士報》記者莫理循曾計劃劫持張蔭桓,並將他送到英國駐華使館。不過,張蔭桓透過親信得知這個計劃後,拒絕了莫理循的好意,因為他不想讓外國人干涉清廷的司法過程。
三個人裡,袁世凱的政治生命要更久一些。戊戌政變後,他的小站新軍得賞銀4000兩;榮祿進京辦事期間,袁世凱還奉命代理直隸總督。青雲直上的袁世凱,藉著法華寺這個舞臺,成為中國歷史劇中的大白臉,成為百年來影響和改變中國命運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