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上裝修,衝擊鑽一開,頭頂瞬間震耳欲聾,噪音直衝100分貝;夜深人靜,樓下開著音響,放聲高歌,聲音都不止70分貝;遠處的建築工地、遊樂場,窗外的空調室外機、抽油煙機……噪聲從四面八方襲來,逼得人幾乎崩潰。
“吵”和“煩”都是主觀感受,真要對簿公堂,口說無憑,得考慮如何固定噪音證據,能否坐實侵權,這就需要專業人士出馬。“噪聲有區域性性、暫時性和多發性的特點,是一個比較‘矯情’的檢測指標。”鑑定人紀敏說,要畫出準確的“噪音畫像”,檢測前要做大量準備工作。
在司法鑑定科學研究院環境損害司法鑑定研究室,他們接到的請求多是“疑難雜症”。這個“90後”女孩長辮子、鴨蛋臉,白淨溫柔,可在日常工作中,除了經常要和汙水髒泥打交道,生活中常見的甲醛、噪聲、光汙染鑑定也是她的強項。
“矯情”的噪聲檢測
“身處其中,苦不堪言”,說起居家噪音,可能很多人都有一肚子苦水。除了影響聽力,噪聲對人的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也會產生不利影響,有人稱之為“慢性毒藥”。2020年12月,生態環境部通報全國“12369”環保舉報辦理情況,其中噪聲汙染舉報佔舉報總量的47.1%。
紀敏在與噪聲打交道的過程中,也感受到了居家生活大不易:有人被鄰居家的空調室外機吵得頭痛欲裂;有人因為電梯執行的噪音太大,告了物業和電梯公司;有人買了高級別墅,卻被空調和新風系統噪音吵到無法入住,與開發商對簿公堂;還有人因為鄰里糾紛,在房頂安了震樓器,24小時開著,與樓上劍拔弩張、相互對峙。
前些天,他們接到了一個案子,因為家門口的電梯噪音太大,居民與電梯公司和物業溝通無果,將對方告上了法庭。這戶居民做了詳細的調查,在訴狀裡詳細列出了法律條款、訴訟請求、事實與理由。讓紀敏最佩服的是,該居民還用手機測了噪音值,搬出了《環境噪聲汙染防治法》,主張住宅區為“1類聲環境功能區”,電梯公司應根據夜間噪音限值30分貝來整改。
室外測噪聲前需要先測風速,這是風速風向儀(劉雪妍 攝)
晚上10點,紀敏和同事來到這戶人家進行鑑定。一進門她就發現,只要電梯一啟動,家裡每個房間都能聽到“噠噠噠”的聲音,持續穩定,在耳邊揮之不去,是典型的低頻噪聲。
整個鑑定過程看起來不難:拿出噪聲分析儀,按規範要求選擇點位,幾分鐘就能測完一個點位。但紀敏之所以說噪聲“矯情”,是因為檢測前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既要確定噪聲的來源、傳播方式,還要考慮受噪聲干擾的物件本身及其周圍的環境。檢測過程中不能發生任何干擾,突然的鳴笛聲、腳步聲甚至咳嗽聲都會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檢視天氣預報也是準備工作之一。紀敏說,大風、下雨、下雪都不能測,有時候天氣預報不準確,測到一半下雨了,鑑定也只能被迫中止。天氣狀況適合,開始檢測前,還需要對現場風速進行測量記錄,並用標準聲校準器對噪聲分析儀進行現場校準,一切準備就緒後才能開始現場的噪聲檢測。
“進行噪聲評價時,要結合住宅所屬的聲環境功能區進行判斷,1、2類聲環境功能區中都包含住宅區,具體的劃分《上海市聲環境功能區劃》中有詳細規定。”紀敏介紹,劃分聲環境功能區,可以為環境噪聲執法、汙染源治理、環境規劃等提供依據。
最終測得的結果:超1類聲環境功能區限值,沒有超2類限值。紀敏說:“這個案子我們只提供了檢測資料,最終是否超標要交給法院來評判。不過將心比心,這的確很影響生活。如果被告能積極幫忙解決問題,整修或者更換部件,這件事也不會這麼久都沒解決了。”
紀敏還提到,如果在生活中遇到裝修或施工擾民,可以先用手機錄音記錄,然後撥打物業或“12369”環保舉報電話,請求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依法處理。
難“捕捉”的光汙染
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光汙染也逐漸為公眾所關注。生活在“不夜城”,很多人都看不到銀河和星座。光汙染是比噪聲汙染更新型的環境汙染,我國有噪聲汙染防治法,但目前還沒有光汙染防治法。近幾年的兩會上,已多次出現關於“加快光汙染防治立法”的議案、提案。
生活中常見的光汙染有夜間汙染和白亮汙染。白亮汙染顧名思義,就是白天陽光照射強烈時,城市裡建築物的玻璃、釉面、塗料等裝飾反射光線引起的光汙染。建築物的玻璃幕牆將太陽光反射進入高速行駛的汽車內,會造成駕駛人視力錯覺,很容易導致交通事故的發生。
“很多糾紛進入司法鑑定程式時,已經過去了一段時間,有時連案發現場都不存在了,取證、溯源、評估都很難。”紀敏曾接到過一個白亮汙染的案件諮詢,因對面鄰居家窗玻璃反射的太陽光,照射到當事人的客廳、主臥,導致白天不得不拉上窗簾,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兩家人反覆交涉無果,最終對簿公堂。
紀敏展示光闌(劉雪妍)
案件負責人經多方打聽,找到環境損害司法鑑定研究室,詢問是否能做光汙染鑑定。紀敏說:“當事人自己在夏天太陽光比較強烈的時候拍了一些影片做記錄,我看了一下,確實可以看到明顯的反光。但他找到我們的時候已經是冬天,相比夏天,此時的反射光已經很弱了,就很難捕捉到真實的證據。”
夜間的光汙染同樣難“捕捉”。前不久,靜安區檢察院接到了不少轄區內夜間光汙染的舉報,涉及店鋪招牌燈光、LED顯示屏、景觀照明燈、工地探照燈、霓虹燈等等。光源種類繁多,如何認定光汙染?檢察官們犯了難。於是,靜安區檢察院利用年初建立的技術調查官制度,與聘請擔任技術調查官的司法鑑定科學研究院的鑑定人聯絡,聽取了鑑定人的專業意見。
在《室外照明干擾光限制規範》中,根據城市區域功能性質,對環境亮度進行了劃分,比如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屬於嚴格控制照明區域,城郊居住區屬於低亮度區域,城市居住區及一般公共區屬於中等亮度區域,城市中心區、商業區屬於高亮度區域。各個區域對於城市道路、居住建築、室外公共活動區、景觀照明等干擾光都有限制要求和限制措施。
結合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標準,初步瞭解舉報內容後,技術調查官從光汙染調查的範圍、順序、方法進行了專業研判,將光源分為“廣告表示類”、“LED顯示屏類”、“道路干擾光類”三種,並針對不同型別的光源制定了個性化的調查方案。
10月下旬開始,紀敏和同事們成了“夜間動物”。為了儘可能排除其他光源的影響,晚上9點多,夜景燈光基本都熄滅了,他們才出發。拎著亮度計、照度計、全站儀、鐳射測距儀等大大小小的工具,技術調查官與檢察官一起挨個點位排查,從西藏北路、南京西路到石門一路,測完五六個點位就凌晨兩三點了。
夜晚工作(採訪物件提供)
高樓下的便利店,遠遠就能看到一個小而亮的招牌,走近光線更加刺眼;商場外牆上,大大的LED招牌亮著冷白光;一家酒店門口,臺階高出機動車道,並鋪設了幾圈燈帶,紀敏說:“對走路的人來說,這個燈帶沒什麼影響,但對駕駛員來說,就好像有人拿著一串燈站在你面前,非常晃眼,很容易引起交通事故。”
靜態燈箱的亮度和照度便於測量,根據發光面積,對標最大允許值即可。播放著動態影片的LED屏,則要選擇一個播放週期,測量至少50組資料取平均值。他們用了3周時間,現場勘驗了18個點位的光照情況,並透過照片、影片方式固定了證據,形成了司法鑑定報告。
與以往缺乏專業的光汙染認定技術方案,難以將光汙染損害結果技術量化不同,這次,有了技術調查官的加持,檢察辦案有了依據。根據這些報告,靜安區檢察院公益檢察室聯合了相關監管部門、專家學者等共同探討進一步推進戶外設施光汙染規範整治的方法與路徑。檢察官與技術調查官們也透過這種公益訴訟辦案新模式,相互補位,共同為民辦實事。
欄目主編:王海燕 文字編輯:劉雪妍 題圖來源:紀敏在實驗室工作,司法鑑定科學研究院提供 圖片編輯:雍凱
來源:作者:劉雪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