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重難突破】
1.全面理解“漢承秦制”
(1)“漢承秦制”的原因
①秦朝制定的中央到地方的制度比較完善,涉及領域眾多。
②秦朝的制度基本符合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
③漢初統治者多出身平民,對朝廷的政治體制並不精通。
(2)“漢承秦制”的表現
①承襲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如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②承襲秦朝的監察制度:如御史大夫。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漢武帝時實施刺史制度,監察郡國等地方高官,東漢時刺史地位進一步提高,後成為地方長官,掌軍政。
③承襲秦朝的郡縣制:郡守和縣令的任免權歸皇帝。
④承襲秦朝的田租、戶賦、徭役、兵役制,西漢發展為編戶制度,以加強對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3)不同之處
①秦朝賦稅、兵役、徭役沉重,漢初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
②秦朝法律嚴苛,漢文帝時期減輕刑罰,約法省禁。
③秦朝焚書坑儒,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
(4)趨勢
①由機構簡單到組織龐雜。
②由相權較大到皇權集中。
③由諸侯分立各自為政到中央集權。
④政治制度由中原地帶擴充套件到邊疆地區。
⑤人才選拔制度及考核標準逐步建立。
(5)實質:“漢承秦制”實質上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強化的表現,是兩漢統治者在吸取前朝滅亡教訓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皇權、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轄、加強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管理和控制體現。
(6)作用
①積極作用:鞏固了新興的處於上升時期的封建政權;維護了中國統一的局面;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加強了中原與邊疆的交流;形成了一套封建教育制度和人事制度。
②消極作用:皇權無限擴大;封建特權制度化、普遍化;封建道德、禮教體系化。
【唯物史觀】
(1)運用主客觀原因理解漢初的治國之道。漢初尊奉道家思想,實行“無為而治”。其主觀原因是吸取秦朝滅亡教訓,欲圖長治久安;客觀上由於長期戰爭,經濟凋敝,社會殘破。
(2)繼承與發展的關係:“漢承秦制,但有因革”是指漢代並非簡單完全模仿秦制,而是在總體框架上繼承了秦制,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根據主、客觀條件的變化對秦製作了從內容到形式的調整和變化。
(3)透過現象看本質:漢初統治者在吸取前朝滅亡教訓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皇權,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轄,加強對廣大勞動人民剝削控制,其實質是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表現。
2.莊園經濟的發展特點及影響
(1)經濟基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經濟。
(2)基本構成要素:土地、人口。
(3)典型特徵
①以土地關係為主要紐帶,是封建地主對田莊的經營管理形式。
②田莊內生產的產品眾多,具有綜合性和多樣性。
③農民與莊主具有較強的人身依附關係。
④地主豪強佔據大量土地,其生產具有自給自足性。
⑤田莊擁有獨立的武裝,有很強的生存與發展能力。
(4)影響
①並未改變封建小農經濟的主體地位。
②一定範圍內有利於社會秩序的穩定。
③豪強擁有並發展自己的武裝,不利於中央對地方的管理。
3.漢朝政治的特點
(1)“布衣將相”:西漢開國諸臣授官將相的,絕大多數“起自布衣”,這些人大都沒有貴族頭銜,稱之為“布衣將相”。這既是對秦末農民起義結果的承認,也是削弱貴族勢力的必然產物。
(2)重視母族親屬關係:漢代皇室的母族勢力受到了充分重視,兩漢出現的外戚干政局面就是母族勢力強大的表現。
(3)儒士受到重用:漢初重視黃老之學,但並不排擠儒學。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士受到了重用,幾乎壟斷了漢代官僚體系。
(4)地方勢力強大:漢初,王國勢力嚴重威脅著中央集權。王國問題解決後,豪強地主逐漸成為威脅中央集權的主要力量,最終導致了東漢的滅亡和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4.兩漢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
(1)封建大一統局面的形成,中央集權的鞏固和加強,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2)統治者吸取教訓,實行休養生息政策,調整生產關係,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的恢復。具體措施如改進農具、推廣先進生產技術、興修水利等。
(3)科技的進步為社會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
(4)各族人民間的交往和聯絡日益密切,促進了各民族、各地區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廣大人民辛勤勞動,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
5.兩漢文化的特點
(1)統一性與多樣性的有機結合。兩漢時期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得到鞏固,大一統秩序更加穩定,促進了文化的統一;此外,兩漢是多民族、疆域遼闊的國家,不同民族和地區的文化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兩漢的文化具有多樣性。
(2)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兩漢時期,中外交通發達,中外文化交流頻繁。中國廣泛吸收借鑑了外來文化,特別是張騫出使西域以後,中亞、印度文化隨著絲路傳入中國。同時,中華文化不斷外傳,甚至西傳至歐洲。
(3)水平居於世界先進行列。造紙術的發明為人類文化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中醫、中藥的發展形成了中國醫藥學獨特的辨證理論體系。至今,國外仍有人稱中國人為“漢人”,稱中國學為“漢學”,可見漢文化不僅在當時譽滿宇內,而且澤被後代。
(4)氣勢恢宏。兩漢時期,湧現出一批令世界矚目的文化成就,這些成就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發展、經濟的繁榮,也表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
6.漢武帝“大一統”局面的形成
(1)“大一統”的內涵:“大一統”不僅包含“一統”的思想,而且包含“一統”的地理範圍,以及為達成“一統”目標而採取的行動。漢武帝“大一統”的國家觀包含四個方面:在主權方面,對內強調中央權威,對外反對少數民族的襲擾;在民族方面,主張民族統一;在疆域方面,維護疆域統一;在思想方面,主張統一思想。
(2)實行目的:鞏固封建統治和中央集權,維護社會的穩定。
(3)漢武帝的“大一統”舉措及影響
①對內:實行大一統政策,加強中央集權。
a.政治:實行內外朝制度、察舉制、刺史制度等,頒佈“推恩令”。
b.經濟:改革幣制,鑄幣權收歸中央,實行鹽鐵官營,推行均輸平準,平抑物價,對工商業者徵收財產稅。
c.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行思想大一統。
②對外:積極開拓疆域,加強中外聯絡,基本奠定中華疆域,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
a.北伐匈奴,基本解除匈奴對漢朝的威脅。
b.經營西域,設立河西四郡,並設定西域都護府。
c.經營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促進民族交融。
d.開闢“絲綢之路”,加強中西方之間的交流。
7.西漢“文景之治”與東漢“光武中心”的比較
(1)相同點
①從背景看,都是在農民起義推翻前朝統治,統治階級吸取前朝滅亡教訓的背景下出現的。
②從內容看,統治階級都注意調整統治政策,如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減輕或廢除嚴苛刑罰;提倡節儉;等等。
③從結果看,都呈現出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國力強盛的局面。
(2)不同點
①統治思想不同。文帝和景帝奉行黃老無為思想,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光武帝注重文治,儒家思想佔統治地位。
②內容不同。光武帝整頓吏治,嚴懲貪官汙吏。這一內容時“文景之治”沒有的。
西漢時期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