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鮮戰爭爆發,聯合國對中國實行禁運
1949年,國共雙方經過三年多的鏖戰,國民黨的天下終於垮了。這年10月,解放軍打到了深圳,正式接管九龍關。香港已近在咫尺了。但共產黨並沒有打過深圳河。這時的香港,一片風雨飄搖。丟掉了大陸的國民黨達官貴人和難民們,潮水般湧來。港英政府表面鎮靜,內裡萬分緊張。
共產黨的地下組織,異常活躍,在九龍、元朗、大埔、上水、吉澳島、沙頭角等地,建立了多條往內地輸送人員和物質的水陸交通線。當時香港“廣豐行”,就是中共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的駐港秘密後勤處。從港九運送回部隊的物資,計有毛毯、膠鞋、膠雨布、西藥、布匹、服裝、內衣、毛巾、油印工具、書報、五星帽徽,以及子彈、雷管、汽油等等,數量難以統計。
這些物資,都是透過秘密交通線運回內地,在港英當局看來,屬於非法偷運,一旦發現,抓人扣貨。香港與大陸之間的走私活動,由於長期政治分隔與戰爭的原因,一直是供銷兩旺,有些是政治性的,有些是純為金錢的,從大革命時代的省港大罷工,到三年零八個月的淪陷時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從未間斷。
在政治的海平面上,今天你禁我,明天我禁你,瀰漫著劍拔弩張的空氣;但隱藏在海平面下的交易,合法與非法的,官方與民間的,半官方與半民間的,源源不絕,一直是公開的秘密。
佔了在華外資六成以上的英國,於1950年1月6日,正式宣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國法律上的政府,成為第一個承認共產黨中國的西方大國,並有意與新中國建立外交關係,但由於英國在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問題上,態度不明,雙方一直到1954年日內瓦會議後,才建立了代辦級外交關係,反映了英國的對華外交政策,與美國並不完全一致,合作之中,又有差異,騎牆心態,至為明顯。當美國要圍堵中國時,英國外交大臣對美國人說:“如果我們太冷酷,就會把中國人趕到俄國人一邊,而若審慎從事,就能削減俄國人對中國人的吸引力。”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後,美國政府正式宣佈,自1950年12月3日起,對中國大陸及香港、澳門地區的出口,實行全面的許可證制度。
1951年,第五屆聯合國大會透過對中國實施全面封鎖禁運的決議,有43個國家投了贊成票。英國在1951年6月16日,也追隨美國,宣佈對華實行全面禁運,並隨即出臺了一系列禁運法令,包括《輸出統制令》《l950年輸出管製法令》《l951年禁止出入口法令》《1952年禁止出入口補充法令》等。禁止出入口之物品,計有13類,190種之多。不僅囊括了所有戰略物資,而且上至汽車、電子產品、橡膠、機械裝置、化學品、一般鋼鐵產品,下至“容量四加侖以上的汽油桶”、“紡織品及衣料”,統統納入禁運範圍。
有一個例子,足以說明禁運之嚴厲,到了何種病態的程度。當時香港出口到美國的臘鴨,是由中國大陸的鴨蛋,在香港孵出鴨子後製成的,它到底屬不屬禁運範圍?雙方煞有介事,函電交馳,往返折衝,最後達成這樣的協議:“孵蛋的時候,要有一位警察在場,他要為剛孵出來的小鴨在腳上烙上印。鴨子長成後再另加記號,這樣才可以把鴨子宰掉,曬乾運封美國。”
二、有“危”就有“機”,禁運令走私空前活躍
禁運必然造成黑市活躍,商品都是向高價處流動的,這是市場的一條鐵律。從事這一行業的人,多如過江之鯽。英國也很清楚,一旦實行禁運,將會創造一個鉅額利潤的走私市場,這是一塊人人垂涎的肥肉。禁運對於香港社會、經濟,打擊甚烈,除港口航運業備受打擊外,房地產業、建築業、織造業、五金業、倉庫業、銀行業、橡膠業、洋行業,無不受到骨牌式的拖累。減產、裁員、停業和倒閉的報道,充斥報端。
圖注:每天在羅湖進出的人多如過江之鯽
圖注:船工往船上裝貨
因此,從禁運之日起,禁運與反禁運,或明或暗地,便不斷展開激烈的拉鋸戰。香港中華總商會、中華廠商聯合會、五金商業總會、潮州商會、新會商會、南北行公所、中華紙業商會等等行業組織發起的抗議、請願,幾無日無之。
霍英東具有天生的商人敏感,一下子就意識到,這是一個賺錢的天賜良機。這時他剛剛從海人草的噩夢中緩過氣來,自己開了一間小小的玉記船廠,承接一些維修舊船的業務,每天圍著破船敲敲打打,似乎已學會了安分守己。其實是恰如猛虎臥荒丘,潛伏爪牙忍受,他在耐心等候著下一個機會的出現。
禁運,就是一個機會。
儘管霍英東對政治並不太瞭解,但作為一箇中國人,對洋人封鎖中國,有著本能的反感,亦屬情理中事。這並不是什麼政治信仰使然,只是從一個普通中國商人的思維出發,把一些內地急需的物資,賣給自己的同胞,良心上,無愧於中。在商言商,既然有利可圖,為什麼不圖?於是,他把心一橫,決定再冒一次險,投身到當時已經浩浩蕩蕩的“偷運物資”行列中去。
所謂浩浩蕩蕩,並非誇大其詞。由於葡萄牙沒有參與對華禁運,所以很多物資,都由香港經澳門轉入內地。在澳門從事石油等液體燃料業的商號,從朝鮮戰爭前的17家,急增至70多家,可見冰山一角。這絕不是正常的經濟現象,反映了一個龐大的地下市場,在澳門相當活躍。據統計,1951年澳門對外貿易總進口值為3.4189億澳元,比1950年增長19.28%;1951年總出口值為1.823億澳元,比上年增長42.61%。 如此大幅的增長,顯然與封鎖線下的巨量物資流動有直接關係。
三、那時候,走私成了支援祖國的“壯舉”
華南企業在香港的“福就行”,表面經營土特產,實際上是為內地購買和偷運物資的樞紐機關。而澳門方面,受中共華南分局領導的南光公司,性質與福就行相同,是中共在澳門的貿易代理機構。據一本歷史研究著作記載:
圖注:改革開放初期的蛇口
南光公司為內地運送“禁運”物資採取了秘密工作的方式。當時每一個人負責一部分工作,接收貨物的是一批人,運輸的是另一批人,負責聯絡搞情報的是一部分人,他們之間是相互保密的。南光公司的船有特殊記號,如掛什麼樣的旗有規定,因此南光公司的船進入廣州是通行無阻的。
當時中共在澳門的組織處於秘密狀態,但抗美援朝後,逐步半公開化了。在澳門,設有中共澳門區分黨委,直屬港澳工委領導。對外活動由“南光有限公司”總經理柯正平出面。葡萄牙澳門當局承認柯正平是中國政府在澳門的代表。
柯正平先生說,他們當時雖然未曾與霍英東先生直接見面,但他們都記得霍英東是他們信得過的重要供貨人。
四、霍英東決心挑戰聯合國禁令
霍英東每天和船打交道,最方便搞到的就是柴油,而柴油恰恰是內地急需的物資。他便把柴油運到澳門出手,最初只是小打小鬧,運一船柴油才賺幾百港元。但這條路搭通之後,他發現內地的需求市場,非常之大,不光是柴油,五花八門的生活用品,亦無任歡迎。於是,霍英東開始把藥品、膠管、鐵皮、鐵板、五金等等物資,用船運往澳門。
對一向在驚濤駭浪中搵食的霍英東來說,這簡直就是他的老本行,霍家三代都是做船運的,現在依然是風裡來,浪裡去,一葉扁舟闖大海。在1951年春節之前,他和別人合夥,主要走澳門這條線。其後因合夥人嗜賭,把賺的錢都輸光了,霍英東與他拆了夥,自己另組船隊運貨到蛇口。
霍英東的船隊相當龐大。究竟有多少人為他打工呢?據說,光是為霍英東裝貨的搬運工,每次就有百餘人;貨倉工人及船隊船員各有200多人;除此之外,霍英東有10艘偵察小艇,有20多位專門從事探路的人員,還有5位汽車司機及幾位管理人員。
霍英東曾對香港媒體講述,“由1950年到1953年的三年間,我們幾乎晚晚開工,沒有一天停止過,白天要聯絡、落貨,晚上開船,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六千噸黑鐵皮,大船每次裝三百噸、小船裝一百噸,我們加班搶運,兩個星期全部運到蛇口,一天都沒有耽誤過。”這樣的運輸量,非同小可。
後來坊間哄傳霍英東曾經販賣軍火,頗具演義色彩的傳聞,說得有鼻子有眼,但他斷然否認,堅稱在他偷運的物資中,絕對不包括軍火。
不過,即使不包括軍火,當年要挑戰“聯合國決議”,也是要冒大風險的。港英當局在水陸兩路,佈下天羅地網,警探、便衣人員、工商署緝私員、巡邏車,荷槍實彈,晝夜巡邏,有些僅僅是提著十幾斤汽油,在路上行走的人,只要被認為有運往大陸嫌疑,也會遭到扣查和沒收貨物。海軍的艦艇、水師輪、水師快艇、小輪、水警輪、海關緝私輪,更是遍佈海面,防堵阻截之嚴密,幾乎連一條鰻魚也休想滑過去。
圖注:霍英東
按港英當局的規定,凡違禁出口,一律屬觸犯“未得工商署准許證私運禁品出口罪”,一經定罪,嚴懲不貸,貨物與交通工具,均要沒收,罰款高達10萬元,並可判三年徒刑。不過,看似嚴刑峻法,其實外緊內松,碼頭的盤查並不很嚴密,船在香港水域內行駛是合法的,一出到公海,天高任鳥飛,當局就更是望洋興嘆了。
在當年的報紙上,雖然時常可以看到有關走私船隻被沒收、被撞沉的訊息。霍英東在風口浪尖上行走,他的船經常被海關追蹤監視,甚至被鳴槍警告。相傳,有一回他的一條船被水警截獲,作為船東,被告上法庭。但當時船仍在香港水域,並未觸犯禁運法令,最後只能以黑夜航行沒有開燈,罰款了事,船貨發還。
1952年11月20日,霍英東手下的一條漁船“黑貓號”,在運貨前往蛇口途中,被港英水警隊的船隻撞翻,兩名船員罹難。但這畢竟只是極個別的案例,大部分都能飛舟強渡,穿越鐵幕。加上霍英東用錢疏通了海關、水警等部門人員,這種貓和老鼠的遊戲,用霍英東的話來說,“很微妙”。否則的話,他的龐大船隊怎麼可能在長達三年時間內,白天裝貨,晚上出船,沒有一天間歇,數百僱員,一片忙碌,當局卻奈何不了他?
比官方禁運更可怕的,是海盜、大天二等強盜的攔路打劫,一不小心,就有人財兩失、血本無歸之虞。有時一些無賴流氓,也會冒充緝私人員勒索。不過,風險大,利潤也大。直到1954年禁運放寬之前,他從這門生意中賺了一大筆,為日後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
五、霍英東是否上了“黑名單”?
許多人都好奇地猜測,霍英東在這幾年裡,究竟賺了多少錢?霍英東自己說,從事海上運輸近三年之後,“我的身家第一次達到10萬元數目,但身體更見瘦弱,這時候,我的體重只有102磅”。但1953年霍英東可以拿出280萬元,購買利氏家族的使館大廈,可知10萬之數,顯然是大大縮了水。
儘管港英當局沒有公開指責霍英東,但在香港,一直有些若隱若現的流言,在朝野間傳播,暗指霍英東當年是搞走私,“發國難財”。然所謂發國難財者,乃趁國家危難之際,損害國家利益以肥己。揆諸事實,霍英東不僅沒有損害國家利益,而且還起了幫助中國政府的作用。作為一個精明的商人,何樂而不為?他唯一的目的就是賺錢。說他出於“愛國”是溢美,說他“發國難財”則是溢惡,都不是事實。
港英政府對於如此活躍的海上活動,當然瞭如指掌,但卻開一隻眼,閉一隻眼,顯然是基於英國自身利益的現實主義考慮,既不想得罪美國,也不想得罪中國,騎牆主義,左右逢源。所以對霍英東縱有諸多不滿,耿耿於懷,也沒有采取公開的法律行動。
後來霍英東根據種種跡象判斷,港英當局把他的公司列入了黑名單,在生存空間上,處處設限,施加打壓。“黑名單”之說,一直成了盤桓在他心頭的一塊心病。不過,從霍氏和港府一直有大量生意往來,承接眾多政府工程這一情況看,“黑名單”即使確實存在,也沒有對他的事業構成太大的影響。
儘管事實的真相,仍無法徹底澄清,但我們可以推測,霍英東偷運物資,真實惹惱的是美國,而不是英國。十幾年後,在令霍英東吃了大虧的星光行事件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美國在幕後活動的幢幢陰影,英國一向唯美國馬首是瞻。
關於這段經歷的始末曲折,迄今尚無確切的歷史檔案,足以把全部內幕大白於天下,許多坊間逸聞,曲折離奇,活靈活現,但因無法考證,只能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但可以肯定,這段經歷,既為霍英東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也成為他一個沉重的歷史包袱,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給他的事業帶來了許多困擾。
霍英東雖然掘到了生平的第一桶金,成為香港戰後崛起的新一代富豪,和妻兒搬到了香港富人區的跑馬地藍塘道豪宅居住,但在香港200萬芸芸眾生當中,仍然不過是一個平凡的故事。肯吃苦、敢冒險、會賺錢的香港人,比比皆是,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在歷史上佔一席之地的。
來源:文史天地 作者:葉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