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即位以後,文帝劉恆開始論功行賞。為了安撫齊王劉襄,文帝把原從齊國划走的呂國和琅琊國重新又劃歸齊國。琅琊王劉澤在決定皇帝人選的時候起到了關鍵作用,因此文帝便將比他的琅琊國大得多的燕國封給了他,立他為燕王。然而最鬱悶的就要數朱虛侯劉章和東牟侯劉興居了,文帝把趙國一分為六:趙國、平原國、真定國、中山國、廣川國、河間國。將當年被呂雉餓死的趙幽王劉友的六個兒子全部封王。劉章和劉興居兄弟並未被分到任何爵位。文帝這麼做,自然有他的考慮。齊國是當時最大的諸侯國,坐擁70多座城。如果再把相當於關中門戶的趙國和梁國這兩個大國封給劉章和劉興居,那麼他們兄弟不僅佔據了大漢的半壁江山,而且一旦有事,朝廷與其他諸侯國的交通就能輕易被他們兄弟切斷。這種危險的事,文帝是不會去做的。如今反正是自己說了算,他們愛不滿就不滿吧。從這一點上看,文帝劉恆雖然年輕,但他已經是一位老練的政治家了。
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夏天,文帝劉恆一病不起。彌留之際,他對太子劉啟說:“東南吳、楚、淮南等強藩萬不可掉以輕心,萬一天下有變,可任周亞夫為將。”隨後,這位歷史上以簡樸和仁慈著稱的皇帝便在未央宮與世長辭了。
文帝劉恆在遺詔中一再叮囑,喪事要辦得簡樸,不可厚葬。就連送葬人員所穿喪服的尺寸他都叮囑到了。文帝一生秉持黃老之術治國,不與民爭利,他在位期間,曾長期免除農民田稅,這在整個封建社會是絕無僅有的。漢帝國也在文帝時期積累了大量的財富,當時國庫充盈,百姓殷富,而他下葬的霸陵卻是漢代帝陵中最寒酸的一座。為了紀念文帝的功績,景帝劉啟將文帝廟尊為太宗之廟,諡號孝文皇帝。
西漢12位皇帝中只有高祖廟號太祖、文帝廟號太宗、武帝廟號世宗和宣帝廟號中宗,其餘皇帝死後全無廟號,不像後世朝代,每個皇帝都有廟號。西漢立祖廟非常嚴格,所謂天子七廟,就是指每個新天子繼位後,都要變更宗廟,但是自宣帝駕崩後,只有上述4位皇帝的宗廟是不能撤銷的。文帝被尊為漢太宗,正說明了他在位時的功績足。以為後世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