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矩是唐初名臣,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讚許。但在唐朝之前,裴矩曾經是隋臣,同樣倍受器重。
隋煬帝即位之初,就派遣時任吏部侍郎的裴矩到張掖、武威主管與西域的互市,瞭解西域民情,加強對西北地區的統治。裴矩善於揣摩隋煬帝的心思,投其所好。隋煬帝曾稱讚裴矩:“大識朕意,凡所陳奏,皆朕之成算,朕未發頃,矩輒以聞。自非奉國用心,孰能若是?”隋煬帝好大喜功,裴矩就建議在東都洛陽舉行規模盛大的元宵慶典。隋煬帝渴望“四夷賓服、萬邦來朝”,裴矩就支援發動對外戰爭。
隋朝滅亡後,裴矩率部降唐。唐太宗納諫於朝,裴矩像變成了另一個人,諍言直諫,敢於為唐太宗糾錯。唐太宗褒獎他:“裴矩當官力爭,不為面從。倘每事皆然,何憂不治。”
宋朝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於隋而諍於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諍化為佞;君樂聞其過,則佞化為諍。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動則景隨矣。”司馬光認為,裴矩在隋朝奸佞而在唐朝正直,並非是性情有變化。如果君主不願聽自己的過錯,那麼正直的人也會變奸佞;如果君主願意聽真話,那麼奸佞的人也可以變正直。大臣猶如君王的影子,身子怎麼動,影子就會怎麼動。
對裴矩的前諛後諍這一奇怪現象,元朝名相拜統解釋得更加形象:“盂圓水圓,盂方水方”。他認為裴矩是水,在隋煬帝這個“圓盤子”裡,是個八面玲瓏的諛臣,在唐太宗這個“方盤子”裡,就是個忠直敢諫的諍臣。
2012年5月,習近平在中央黨校2012年春季學期第二批入學學員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中,引用了“裴矩佞於隋而諍於唐”的例子,他說: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們只有在那些願意聽真話、能夠聽真話的人面前,才敢於講真話,願意講真話,樂於講真話。我們的領導幹部一定要本著“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的原則,歡迎和鼓勵別人講真話。
2017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與黨外人士共迎新春時進一步指出:“虛心公聽,言無逆遜,唯是之從。”這是執政黨應有的胸襟。“凡議國事,惟論是非,不徇好惡。”這是參政黨應有的擔當。
在這次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既強調了說真話的“指揮棒”掌握在領導者手中,又對講話者提出了殷切希望。領導者只有敢於聽真話、鼓勵講真話,有接受批評的雅量和胸懷,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誠懇態度,方能讓真話諍言蔚然成風。參政黨一個重要職責就是讓執政黨聽到各方面聲音,特別是批評的意見。參政黨作為講話者,要敢於講真話、建諍言,客觀反映情況。
統戰嬗變
新聞自強
微訊號:tongzhanxin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