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網按:2021年12月9日-2021年12月11日,2021第六屆全球人工智慧大會(GAIR 2021)於深圳正式召開。歷經五年,見證數次潮水的轉向,成為目前為止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慧領域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學術、工業和投資領域跨界盛會。
GAIR 2021“積體電路高峰論壇:國產高階晶片之路”,集聚來自學術界、產業界和投資界的15位大咖,探討了國產高階晶片的實力以及RISC-V帶給中國晶片的機會。
RIOS 實驗室執行主任譚章熹將 RISC-V與元宇宙結合,帶來《RISC-V專屬架構晶片賦能元宇宙》主題分享。
譚章熹首先介紹,元宇宙可以追溯到早些年火熱的VR/AR,在這一領域,微軟Hololens在技術上最為突出且已經經歷了兩代的發展,為應對AR/VR的結合場景,微軟為Hololens專門開發了一顆HPU,第二代HPU以處理器配合固定加速器的組合架構,26個處理器組成13個核心,算力達到彼時頂配。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顆HPU Tensilica功耗高達2.4w,難以被整合到手機或頭盔中,導致裝備過大,嚴重影響外觀設計,成本昂貴,無法滿足真正的VR/AR需求。
譚章熹指出,結合現在的計算機技術,基於RISC-V,業界有能力設計出比HPU更好的晶片,睿思芯科已經做出了一些驗證。
RISC-V 具體如何在元宇宙的世界中發揮作用?譚章熹的演講中有更多資訊。
以下是譚章熹在GAIR 2021 上的演講內容,雷峰網對其進行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整理:
歷史上的技術代表微軟Hololens
最近,TSMC董事長劉德音表示,未來的元宇宙將對半導體產生重大影響。AR將替代現在的移動手機,VR替代PC,元宇宙是半導體領域未來半年最大的生意。
最新的一些報道稱,蘋果明年可能會推出眼鏡,從虛擬世界的互動帶來新的使用者體驗,這也有可能會是蘋果繼iPhone之後又一次革新。
事實上,並不是2021年才有元宇宙,回顧世界上的元宇宙玩家,2015年甚至更早之前,Google就推出了Cardboard,當時下載量超過160 百萬級,玩家體量大。
另外,Valve S,Magic Leap,Facebook收購了 Qculus QUest 2。2020年,Facebook VR全球市佔率達到38%,非常高。
技術上做的最好的公司是微軟Hololens,目前已經發布了兩代產品。第一代於2016年釋出,第二代於2019年釋出,產品較為完備且使用者體驗不錯,是AR和VR領域較為典型的代表作品。
Holoens也是技術上最為開放的裝置,大家可以看到典型應用場景中,包括虛擬和現實的互動式教育、3D建模。
如果將Hololens拆開看,是非常神奇的應用,有非常多新技術的探索,包括感測器和手機APP。
先後兩代Hololens所使用的處理器區別較大,第一代使用Intel的處理器,第二代使用了高通的處理器。最為重要的是,微軟還為Hololens專門開發了一顆晶片,這顆晶片做了很多既不是GPU也不是攝像頭做的事情,例如能獲取視覺提示,始終跟蹤手的位置,這需要對各個方位都非常敏銳,且能實時響應,類似AR和VR的結合,執行大量演算法,因此區別於傳統的CPU和GPU,微軟將其稱之為HPU(Holographic Processor Unit)。
與Hololens產品迭代一致,HPU也迭代兩次,第一代使用臺積電28nm工藝,650萬電路,主要用到24個可程式設計的Tensilica核心,相當於計算核心,裡面有大量的儲存,64Mb的Cache和1GB的DDR3;第二代 HPC採用臺積電16nm工藝,芯片面積擴大到將近80平方毫米,約為第一代的兩倍,另外增加兩個核心,與上一代相比算力提升至1.7倍,儲存頻寬提升至2倍。
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出第二代HPU時,額外增添四項工作負載:手勢、眼睛、理解場景語義和空間音訊,現在的蘋果耳機已經開始實現空間音訊。
第二代Hololens,核心處理器使用了Tensilica Processors,該處理器由2000年初MIT團隊創立的公司設計,透過增加擴充套件指令和可程式設計性提高計算能力,該公司於2012年被EDA巨頭們收購,後來的Tensilica處理器圍繞音訊、影片展開,被認為是並行處理器。
HPU中的Tensilica處理器核心分為兩種,一種是用來做浮點運算的向量處理器,一種是定點處理器,整體上是高度異構的可程式設計架構。從資料位寬來看,未來的HPU位寬會越來越寬。
Tensilica的核心是什麼?透過異構包括指令化定製完成,微軟在第一代HPU中增加了超過300條的定製化指令來做數學運算,提高計算目的。此外,微軟還增添一些硬體單元,類似於如今GPU中做的3D,是非常有意思的設計。
不過HPU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功耗達到2.4瓦,這意味著HPU執行35分鐘,溫度將達到85攝氏度,如此高的溫度決定了HPU最終無法被放置於手機中,這也正是Hololens裝置體積大,售價高的原因。
基於RISC-V,與HPU相媲美
如今的工藝製程已經更加先進,結合現在的計算機技術,我們能否做出比HPU更好的處理器?答案是肯定的,我覺得RISC-V開源架構是非常重要的技術。
RISC-V是加州伯克利2010年開發出來的精簡指令集架構,非常精簡且免費,相當於處理器中的Linux,同時也是模組化的,任何人、任何組織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應用需求增加模組,甚至定製自己的指令集。通常,我們在設計晶片時會想要覆蓋雲端和終端,RISC-V同樣也有云端和終端產品。
十年以來,RISC-V已經形成非常好的開源社群生態,大家對軟體知識、硬體支援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合理,重要的是,我們發現在很多安全問題上,開源的RISC-V有著天然的優勢。
2010年,我在加州伯克利讀博,RISC-V發展的前五年,只是做一些標準化頂定義,後面我們做了大量的測試晶片,同時成立了RISC-V國際基金會,現在基金會已經遷移至瑞士。知道2105年,才慢慢有大企業真正將RISC-V引入到產品中,包括MCU以及後來推出的高效能RISC-V處理器,將SSD全部放入RISC-V處理器中。
去年Intel宣佈收購SiFive,就是為了與Arm競爭,今年蘋果也對RISC-V的開發指令、擴充套件指令方面有一些研發佈局。回顧過去十年的發展,RISC-V從簡單走向高階,甚至定製化場景。
基於RISC-V的處理器,能夠與HPU處理器相媲美嗎?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孵化的睿思芯科就是一家主要做高效能RISC-V的公司,我們比較了目前最好的處理器與演算法,結果顯示,我們產品的算力最多能跑出Tensilica的 4.7倍,且發熱不到Tensilica的60%。在電池壽命方面,我們的產品是Tensilica的211%。
RISC-V加上擴充套件指令可以與傳統的DSP相媲美,而且可以獲得成倍的效能和功耗提升。
此外,Tensilica基本與ARM處理器一起使用,不過ARM需要透過保護ISA固定授權,而RISC-V是開源的,場景定義更靈活,迭代速度也會遠遠超過ARM。為什麼蘋果選擇自己做處理器?這正是因為它沒法接受Arm公司推出的處理器每18個月更新一代。
站在全球角度,目前所有的公司,中國、美國,甚至歐洲的公司,都在找除了ARM之外的指令集架構,RISC-V提供了非常好的選擇。
綜上所述,結合元宇宙,我覺得元宇宙在基於RISC-V定製化指令的架構會帶來革命性的影響,會服務真正的元宇宙硬體,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