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願意將iPhone手機中那些記錄生活點滴的照片,在身故後向家人開放麼?這個問題現在可以考慮了。12月15日起,蘋果使用者陸續接收到iOS15.2的更新推送,一個新變化是“數字遺產”功能正式上線,指定的遺產聯絡人可以在該使用者去世後訪問其iCloud賬戶和個人資訊。
按照蘋果對數字遺產功能的介紹,從iOS 15.2、iPadOS 15.2和macOS 12.1開始,蘋果使用者就可以為自己的Apple ID新增一位或多位遺產聯絡人。被信任的遺產聯絡人,甚至不需要有Apple ID或Apple裝置,只要提供被選為遺產聯絡人時生成的訪問金鑰以及死亡證明,經稽核驗證後,就可以在該使用者去世後訪問儲存在其蘋果帳戶中的資料。
據瞭解,被劃定為可以訪問的資料包括:iCloud照片、備忘錄、郵件、通訊錄、日曆、提醒事項、iCloud雲端資訊、通話歷史記錄、儲存在iCloud雲盤中的檔案、健康資料、語音備忘錄、Safari瀏覽器書籤和閱讀列表,以及iCloud雲備份。但使用者使用自己的Apple ID購買的影片、音樂和圖書,升級、訂閱、遊戲幣等App內購買,付款資訊,以及儲存在鑰匙串中的資料,無法被遺產聯絡人訪問。
同時,遺產聯絡人對資料的訪問有時間限制。按照蘋果方面介紹,該時間期限是從第一次遺產帳戶請求獲得批准之日起三年。在此之後,該使用者的帳戶會被永久刪除。
“我的花唄可以被繼承麼?”“我消化下,要是沒了讓誰繼承”“大可不必”……新浪微博上,網友對此項新功能褒貶不一。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注意到,質疑聲中,普遍的擔心是對個人隱私的保護。
資訊化時代,資產已不再侷限於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你在網路中產生的活動足跡,比如社交賬號、遊戲裝備、數字作品,都成為了新的資產。
中華遺囑庫釋出的《2020 中華遺囑庫白皮書》就顯示,2020年度,有10.69%的80後在遺囑中提到了支付寶、微信、QQ、遊戲賬號、證券基金等虛擬財產,在90後的遺囑中,提及比例為21.35%。
就有網友開玩笑地說,以後聽到最動人的情話會不會是:“我把你列為我的數字遺產繼承人了。”
何為數字遺產?《民法典》中有對資料和網路虛擬財產保護的指引性規定,但並沒有給出統一的定義。
通常認為,數字遺產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數字資產,如遊戲裝備,虛擬貨幣等可以換算成具體資產的內容;另一類則是具有人格屬性的數字遺物,如社交賬號裡的朋友圈、聊天記錄、相簿等。
其實,早於蘋果之前,國內已有網際網路企業上線對逝者賬戶的保護功能。
B站在2020年12月24日宣佈,針對不幸離開人世的B站使用者,將在取得其直系親屬確認和同意後,將逝者帳號列為“紀念帳號”並加以保護。“以紀念他們和我們曾經存在於同一個世界,曾經看過同樣的風景,為同樣的事物欣喜或悲傷。”B站在公告中寫到。
微博管理員也在2020年釋出了關於保護“逝者賬號”的公告,提到為了保護逝者隱私,防止逝者賬號被盜,站方將對逝者賬號設定保護狀態。設定為保護狀態的賬號不能登入、不能新發內容、不能刪除內容、不能更改狀態。
當然,也有不支援繼承的。微信和支付寶就明確,其賬號僅供使用者本人使用,不得贈與、借用、轉讓、繼承等。《支付寶服務協議》就指出,使用者標識和賬戶僅限本人使用,請勿轉讓、借用、贈與、繼承,但支付寶賬戶內的相關財產權益可被依法繼承。
法律專家表示,社交帳號、遊戲裝備等是由平臺和個人共同生產的,對於類似的虛擬財產,要在虛擬財產繼承和個人資訊保護求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