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科技組
題圖 | IC photo
網際網路科技巨頭們想講好綠色故事,至今時常不免被懷疑是在作秀,尤其是在國家對大平臺主體責任愈發嚴厲審視的當下。
畢竟網際網路平臺企業擴張速度遠超政策和法規的治理預期,悲觀和質疑並非毫無來由。具體到最近越來越熱的環境治理問題,網際網路平臺企業對此要承擔何種責任,長期缺乏界定。
自從有微軟、蘋果、Meta(更名前的臉書)、微軟等一眾矽谷元老領路在前——公開承諾把可再生能源應用比例提升到100%,無論政策東風吹拂與否,科技企業全鏈擁抱綠電,已成為一個真命題。
不過,國際環保機構綠色和平與中華環保聯合會近日釋出的一項報告指出,東亞地區30家頭部科技企業整體上對氣候承諾的發力還遠遠不夠,僅有9家作出百分百可再生能源承諾。尤其是被列為“拖後腿”的三星電子和小米,這兩家消費電子製造龍頭至今沒有做出碳中和承諾並全世界範圍內100%利用新能源。
科技企業,尤其是大平臺對可再生能源的重視程度是與它們對電力的依賴和能耗雙控的硬需求直接掛鉤的。由風能、水力以及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生髮的電力通常被冠以“綠電”之名,和傳統的由煤炭、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相比對環境更友好。
科技企業擁抱可再生能源的三條主要路徑,包括直接投資新能源發電基礎設施,參與綠電交易,買綠證。據報告,九成的上榜企業的綠電採購靠的是屋頂光伏和非捆綁綠證,只有6家中國企業——百度、阿里巴巴、中國移動、中國聯通、騰訊和萬國資料,稱自己透過市場化交易或能源購買協議(PPA)來採購可再生能源。
PPA:新機制、新優勢
能源購買協議(PPA),乃至“綠電交易”“綠電採購”等說法都令人感到陌生,畢竟國內的市場才剛剛起步——中國在今年9月才開始正式啟動綠色電力交易試點,而試點只是在全國的17個省份。
從2015年開始,國務院批覆同意的河北省張家口市可再生能源示範區,進行可再生能源電力市場化改革試驗,制定《冀北電網(張家口)新能源市場化交易規則》,從2018年開始才逐步讓可再生能源電力加入到電力市場的直接交易中。
簡單來說,能源購買協議是一種簡化了中間環節的交易方式。據綠色和平東亞分部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吳雪瑩介紹,“PPA是由購電方和發電方直接簽署5-10年的大規模購電合同。在中國的電力市場,購電方和發電方簽訂售電合同的時候只需要透過電網繳納資金,電網直接不參與合同的簽訂。”
反觀我們傳統的做法,買方要跟負責輸配的供電公司購買,加上此前電價並不與市場波動共舞,還給買方增加了一定的購電成本。
成本自然會是企業的重要考量,尤其是需要大量購入可再生能源的企業。
目前的國際市場上,PPA是國際科技企業購買綠電的主要方式;也有中國的科技企業採取了相應步伐——萬國資料在今年9月與中國廣核新能源簽署了十年共計20億千瓦時的綠電採購協議。
作為需求方,萬國資料能源高階副總裁是陳江平告訴虎嗅,國內外的競爭者都在談怎麼實現100%使用綠電,而且基本上所有人的做法都是採用上述的“三合一”組合,即“投資新能源+綠電交易+綠證”,各家的區別主要是組合中三種方法的運用比例不同。
根據陳江平透露,萬國資料提出了相對明確的目標:新能源投資佔比40-50%,加上30%左右的綠電交易,綠證佔比10%,以實現2030年100%擁抱綠能。
另外,相較於另外兩種方式——直接投資可再生能源和購買綠證,綠電交易之所以會成為未來企業選擇的主流,也是因為其他的比較優勢。
首先是直接投資可再生能源,雖然這種方式能夠刺激可再生能源的裝機量提升,但是企業需要付出比較大的金融成本。陳江平告訴虎嗅,企業在考慮在實際操作中需要根據各地方(比如北上廣等試點較成熟的區域)的能源供給情況和可交易的綠電量來決定要組合配比。比如,因為地價成本高,所以企業在北京的市場就不會優先做直接投資,而是更多地做綠電交易或者購買綠證。
再來看綠證——一個能證明電力來源於可再生能源的證書,也是於一種可交易的資產。
儘管是在可再生能源交易相對成熟的歐美市場,非捆綁綠證也存在明顯短板,包括市場之間存在流通壁壘,市場規模小,價格高流動性差等缺點。
另外,吳雪瑩指出,綠電採購模式的影響有兩個方面:一是企業獲得了電力,二是在此基礎之上給環境帶來的好處。PPA就能同時滿足既保證企業長期穩定地獲取可再生能源,還能激發未來更多風電光伏項的融資和落地,甚至提升電網對可再生能源消納量。
相比之下,綠證只具備環境屬性。也就是說,企業購買一度綠電,購買的是它給環境帶來的積極影響,並非實際使用了綠色電力,因此這種方式也不能直接促進可再生能源的裝機量。
而從中國市場的實際操作中,用綠證購買來提高企業新能源使用比重還面臨一個認證的問題。陳江平稱,資本市場和國內的政府部門對不同綠證的認可是不同的。資本市場接受國際綠證和國內的平價綠證,但國內的政府機構,比如北京市就只認可國內的平價綠證,這也會影響企業對綠證的採用規模。
所以,PPA是三種方式裡相對經濟、同時又能對可再生能源的整體發展產生良性影響的綠電採購手段。吳雪瑩告訴虎嗅,伴隨未來中國綠電交易機制的放開,對於企業來說PPA會更加直接可行,因此環境機構會優先推薦企業採用PPA作為100%可再生能源轉型的方法。
企業:排隊進場,呼喚市場
願景雖好,但綠色和平發現,目前東亞的科技企業對PPA採購綠電的方式使用十分有限,現在全球十大PPA採購方里一半都來自歐美,東亞科技企業像三星、小米的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動力還很低。這就需要挖掘企業採用PPA、乃至廣泛地購買可再生能源的的動力源頭。
對於國內的企業,在3060的環境目標下,政策合規是一個首要的動力。根據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2018年的研究,科技行業消耗的電力佔全球總用電量的10%。在國內電力結構仍相當依賴化石能源的當下,儘管目前尚未沒有被碳中和路線圖納入八大重點行業,高能耗的科技業難以逃避排放溫室氣體的責任。
其次,在成本方面,在今年拉閘限電的風波後,煤炭的價格給發電方帶來的壓力顯而易見,而可再生能源的價格邏輯與不可再生的煤炭和石油不同,有明確的技術路徑可以提高光電轉化率從而提升用能價效比。
今年,新能源的吸引力格外亮眼。這背後是多重因素合力推動下的水到渠成——經歷了十年的技術迭代,從前“不實惠”的風光電價終於一路拉到能夠脫離政策補貼、實現平價上網,風光發電的產能和規模都持續做大,持續降本;與此同時,新能源電力市場的也在逐步完善。
陳江平看好風光發電中長期的投資回報率:
“這個事得有人做,如果你沒人做就永遠沒有這個綠電交易的市場,哪怕現在成本高一點我們也願意積極參與,讓這個市場去成熟,讓價格回到價效比更好的一個階段,這個週期是看得到的,一是它有確定的減排效果,二是業務本身具備比較好的商業的價值,因為它是波動的,就能帶來好的價效比。”
目前,中國企業要面臨的現實的因素在於市場機制完善程度——畢竟電力改革程序還不到二十年,國內的電力交易仍在經歷市場化的探索,各地的綠電市場更是新鮮事物。2018年以前只有河北張家口一個試點,僅有零星兩三個企業參與其中。
科技企業能撬動對行業生態和經濟的影響力,所以會成為能為政策和市場進一步成熟的關鍵一環。有政策的推動,有企業的呼籲,政策理解到企業的需求,市場活躍起來,再出現相應的產品。
日本的科技企業會一起簽署聯名信,向日本政府請願去擴大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從而使得企業可以去達到他們100%可再生能源的目標。而日本政府在今年七月份的時候做出回應將2030年的可再生能源佔比提高至接近40%。
在中國,溝通的渠道一直都在。例如,騰訊透過兩會去提出完善綠電採購的途徑的訴求,使得企業們能夠更容易地去購買有質量的綠電。陳江平稱萬國正在和各地交易中心去表達對交易開放的支援、擴大參與可再生能源交易品種(包括風、光、水及生物質能等)為綠證設計提意見、透過和中廣核、華潤等大型能源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來深度參與綠電市場的成長。
目前要推廣PPA模式的挑戰,吳雪瑩還列舉了以下其他問題:一是交易方還不夠充分,目前以國有發電企業作為發電方參與交易為主; 二是試點交易的資訊透明度有待提高,舉辦時間也不定期;另外,第一次試點的採購價格較高。各種尚未打通的環節,都需要伴隨交易機制的成熟來改變。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