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拳其實就是一種生活方式
關於傳統武術,大家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更多的會集中在是否能夠實戰的問題上。功夫作為一種搏擊技術,對於被農耕文化薰陶的老拳師們來講,只是一種生活習慣,和拿鋤把下地幹活一樣,久之形成一個群體的氛圍,大家人可、參與並遵循共識傳統,逐漸演變成一種特殊技藝,可以養家餬口的手段,所以,功夫也叫“把式”,久之固化成一種文化的表現形式,也就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生產與生活方式。
在現今社會,由於傳統武術已不能作為一種單獨存在的技能,是一種人們可以用於生產與生活的手段,換句話講,功夫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已不存在,其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只是留存於少部分傳承人和一部分愛好者當中。至於院校武術已經脫離傳統武術的原貌,衍生成體育運動當中的一個專業而已。故而,我們把很多武俠夢,寄託於各種文藝作品當中,如:武俠小說、功夫影視等,但這些有很多藝術加工的成分,來源於生活,又異於生活,人們得到的只是一種藝術上的享受,並不是原本的老一輩生活方式再現,我們從中很難尋覓到傳統功夫的真面貌。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幾十年,整個社會發生了鉅變,尤其是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現在的農村也已成為“新農村”,原有的耕作與生活方式,已經成為古董,如鐮刀、鋤頭、鍬稿、碾子、石磨、轆轤等,只能進入“農村博物館”。而在傳統農耕文化的土壤中播種、生芽兒、成長、結果的傳統武術,脫離開原有的農業生活,只用現代城市人的觀念和現代科學知識,是很難準確理解、認知與把握。如果沒有一個傳統生活方式的氛圍,我們也練不出老一輩的功夫來,對於老一輩的神奇功夫,只能停在聽說和想象當中。一種生活方式,總是要對我們有用,才會更好地保留,比如喝茶、喝酒,都會形成特有的中國“茶文化”、“酒文化”,不管從社交,還是養生,都有它的價值,而傳統武術呢?更多的人認為可以養生,這更多的人,基本上是老年人主,失去了年輕人這個消費群體。所以,要想把傳統武術發揚光大,還是需要挖掘其對人們實用的一面。如果能在原有的生活方式上,去轉化成適應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讓人們在生活中去感受、體味,那傳統武術反過來就會有助於人們的工作與生活。
在八極拳的教學實踐當中,有很多弟子與學生反饋,練拳不僅僅是可以增強實戰能力,更重要的是,透過練拳有很多感悟與體會,對他們做事都有一定幫助,有一些人覺得幫助非常之大,甚至覺得很多收穫,處處都與練習八極拳、槍有緊密關聯。練拳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有很多傳統文化的哲理,在簡單樸素當中,用直白的語言,表達出深刻的哲理,在現代人眼中,過去的老農民沒有文化,其實不準確,他們是沒有現代文化知識,但是有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比如我們說慢練不使勁,不太好理解,老農民一句話:悠著勁幹,你可能瞬間就明白了。這些就是來自於勞動與生活的智慧,我們沒有這樣的經歷,就沒有這樣的感受,只能求助於書本,半知半解的、似懂非懂的搞不太明白。練拳這種生活方式,對人們最大的影響是思維方式,當你思維方式改變了,你所看到的世界,就不是你現在眼中的世界了。
作為傳統文化的一種,傳統武術是依附於人體的技藝,有一些不好用語言表達的,可以用身心去體會,與其他書法、繪畫等藝術不一樣,沒有那麼抽象,是來源於生活,被提煉出高於生活的“藝”以後,又歸源於生活,與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具體事項。可以說,傳統武術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是最有助於人們認知、理解和掌握傳統文化內涵的一種方式,即樸素當中蘊藏著深刻的哲理,因此,我們要把練拳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久之,就能體會出什麼是功夫,什麼是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