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發現沒?甭管多嚴肅的史書,往往都會記錄一些明顯是在胡扯的故事,最典型的就是誰誰誰出生的時候天地各種異象,一會兒滿屋子紅光一會兒房頂上盤倆白娘子那種尺寸的大長蟲,雖然讀者一看就明白要出生的這個娃將來一定了不得,最次也是王侯將相,狠一些得是個開國皇帝——可這場景也忒鬼畜了對吧?難道是大家一起睜眼瞎?
我覺得吧,這應該是遵循了古人的一種慣性思維:成大事者要麼高門望族,要麼其實是個XX星君轉世之類的角色,就是說要麼你是地上的貴族,要麼是玄之又玄的天上的貴族,有這血統才行,這麼講,老百姓容易心理平衡,甭管東方西方,越封建的時代,越是容易信奉唯血統論。
現如今隨著時代的進步,這套東西擱在人身上已經沒市場了,不過呢,擱在產品上依舊有相當的影響力。在我們選購產品的時候,自然而然會認為某些牌子更靠譜,更值得多花一些錢,這種“品牌血統論”甚至可以產生許多奇怪的現象——比如擁躉覺得該品牌的產品均有某種特性,然而研發者卻完全不自知,又該如何看待這一現象呢?
拜雅(當年叫做拜亞動力)這個品牌,進入中國還是很早的,早到十幾年前在耳機大家壇裡,最惹不起的兩個黨派就是音特美ER4的擁躉“小四黨”和“拜亞黨”,雖然那年頭大家真的不咋罵街真的就是各抒己見(抬槓),但由於這兩撥人基數大且能量足,互動起來也往往是火藥味滿溢。大家針對什麼是拜亞味兒、什麼是鐵三角味兒、什麼是森海味兒這些事兒天天都能吵到不可開交,這導致我後來遇見這些品牌裡負責聲音的德國人、日本人時,總想問上一句:你們覺得自己的品牌,是什麼味兒?
真的,前前後後,好多品牌的老外,我還真問過一些,得到的答案,可以說是相當之令人失望,他們幾乎說的都是同樣的一句話:“嗯,我們只是想要還原現場的聲音”。
這可就不厚道了~!這啥意思?商量好的唄?你們互相之間品牌聽起來明明是一耳朵的審美差異,咋就都還原了,這話多沒營養啊這不就標準外交辭令麼?
可是,仔細想想,我又大概明白了這個意思——其實,人家還真不是在敷衍我,就好像一個山東人教育自己的孩子說“你長大了要守規矩”,與此同時一個四川人跟自己的孩子也說“你長大了要守規矩”,等倆孩子大學宿舍一碰,就該發現了:“兄弟,咱們兩個省的規矩,是不是……差得有點大”???
明白我意思了吧?他們真的,都是想盡量還原自己所理解的現場。但是一方面,每個品牌負責聲音的人,對現場的理解,都會有不同,同樣一首歌,你想還原的情境有所不同,都會造成很大的偏差,這個不同也會左右他們的繼任者的出發角度,所以勢必會造成品牌審美上的各有特色;另一方面則是我個人認為耳機是不可能百分百還原現場的,畢竟現場你是在用整個身體感受,耳機基本上只能左右你的聽覺,光這個差異就沒法補足,耳機廠們對此進行的“能補一點補一點”的努力,用力角度也會不同,這又是個很大的變數。
所以,如果有發燒友說他認為的森海味兒是怎樣的,AKG味兒是怎樣的,某品牌某型號不像這個牌子聲音之類的,也別急著槓,就像人活在世上,別人品評起你來有可能頭頭是道自己卻往往不大善於總結自己一樣,品牌亦如是——這種大家眼中自發總結出的“品牌血統論”,並非沒有道理。
好了,前戲很長,鞠躬道歉。讓我們請出今天的主角:拜雅BLUE BYRD二代頸掛耳塞。
這種項圈頸掛式耳塞,港真,現在發這類產品的牌子不多了,大家要麼蜷縮回去做有線,要麼擼著袖子往真無線方向努力,故而拜雅這款BLUE BYRD二代,有些反潮流的意思,倒是競品真沒剩幾個了。我對於頸掛式耳塞的看法一直是覺得——這東西跟真無線絕對不是說迭代關係,而應該是一種互補關係,頸掛式是那種你不用的時候摘下兩個耳塞可以一直留在脖子上的物件兒,它對於很多人有著無法取代的應用場景,或者說越忙碌的人越適合用它,換成真無線你頻繁拿出來放回去你不嫌累我還怕你丟耳機呢……
並且這種產品,因其有項圈存在,所以想做出好音質和更穩定的連線效能是更容易,也具備更高上限的。事實上,拜雅BLUE BYRD二代在效能上也非常穩健,5.2藍芽版本,延遲控制居然還能勉強打個遊戲,通話則具備良好的清晰度,通話時還可以聽到自己的聲音反饋(側音功能)使得實際效果更清晰,在各種情況下訊號都較為穩定,也支援雙裝置連線,日常使用起來會覺得是個很成熟的產品。
其32g的體重,在同類產品裡算是中等重量,人機工學則相當棒,以至於如果我摘掉耳塞會察覺不到脖子上還掛著個頸掛耳機,鬧出騎驢找驢的笑話。本體佩戴舒適度更加不用擔心,十分的無壓舒適,畢竟是拜雅,做耳塞是足夠老道的。
續航方面,14小時這個成績還算不錯,主要它的Type-C口支援充電十分鐘聽歌十小時的閃充,另外配備了IPX4級防水功能。以功能性而言,除了主動降噪以外等於該給的都給了,老牌音訊廠商做到這個份兒上,很努力了已經。
以上這些都是必須要說的,關於這個產品足夠成熟,在設計佩戴功能性這些方面沒有坑這些我必須先告訴大家,畢竟這是一款藍芽耳機,藍芽耳機還是很講木桶效應的。而接下來要聊的,自然是大家最為關心的重點:這款拜雅BLUE BYRD二代,它的音質怎麼樣呢?
首先,在支援的音訊格式方面,這款耳機除了AAC、SBC以外,還支援aptX Adaptive、aptX ,等於清楚明白的告訴你“我這可不是什麼中低端走量款,這是我頸掛耳機裡的高音質生力軍”,然後它選用了一款頻寬達10-25000Hz的“高階動圈單元”——是的,具體細節沒說,人拜雅就告訴你是高階的單元,以及還有個“MIY個性化定製”功能,需要下載MIY這個App(開啟盒子就有二維碼,掃碼即可下載,蘋果是支援的,安卓則要去Google Play下載),然後透過MIY-APP測量個人的聽力狀況,匹配到適合自己的音訊曲線。
拜雅BLUE BYRD二代的聽感,初聽就能讓人感覺到一種相當耳目一新的感覺,這是一種綜合了“精確準確”和“氛圍舒緩”的體驗,以往我們會覺得這類產品,往往是更重視聽感的討耳,而對於細節的精確描摹會欠些火候,樂器定位和層次感也沒法要求太高的搞法。這條拜雅BLUE BYRD 二代卻充分說明了——只要功力深,兩手都能抓,兩手都能抓得硬。
低頻方面,在選用了合適的耳套之後(隨機送了五副,各個尺寸都能滿足了),低頻的量感和下潛我認為是適中的,而比量感更讓人印象深刻許多的是它的聚焦和速度感,這是一種詠春拳般暴雨梨花針式的低頻,打起來乾脆利落拳拳到肉,收放速度堪稱凌厲絕不拖泥帶水,這使得它具備很高的曲風適應度,玩重金屬也毫無問題,再密的雙踩都能給你一絲不苟的反饋到位,當然限於量感不會很多,底鼓和貝斯的空氣感衝擊力這些就只能是點到為止了,圓號和倍低音大提琴這種也沒法搞到飽滿。而值得玩味的是它在具備如此強調敏捷迅速的低頻的同時,不多的泛音卻有明顯的柔和感,也正因如此,這個低頻不會很侵略,甚至還能鋪出一個有些溫柔的氛圍基調。
中頻自然沒有走血盆大口的流派,照例是會兩頭翹一些(拜雅嘛,兩頭翹一點就很正常很血統啦),是一種兼具了分明清楚的還原度和分離度,又有著一定密度和質感的比較實在的中頻,這個中頻玩樂器會是同類產品裡最有一說一的那個,它不會給歌手的人聲做什麼染色,但也不幹巴不乏味——就是說,如果你想要那種一耳朵煽動性很強的人聲,它絕對給不了,這也不是拜雅家輕易會幹的事兒。反之,在它身上你聽到的會是一個並不靠前也毫不誇張的表達,中頻很順,情緒很誠實很篤定,這會帶來另一種魅力。
高頻那可真的通透啊,整個背景都乾淨通透平整,與許多頸掛偏暖糊的背景大相徑庭,它給你的觀感是細膩,是清亮,是把絃樂儘可能的說明白咋回事,是一種帶有“雅”味兒的感官體驗,當然限於價位和定位,這個高頻拼硬素質肯定也沒法跟高價的有線耳機打架,不過人家這個勁兒一出來,就很有範兒,這範兒別的牌子輕易不好整。
整體來說,拜雅BLUE BYRD二代是個素質挺高的玩意兒,聲場不小分離度不錯,而比素質更吸引人的則應該是它對聲音的把控:就明明是個背景乾淨通透、每個頻段都儘量做得利落分明的聲兒,卻能在每個泛音上都附著一些柔潤感,這就產生了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第一耳朵你就覺得這塞子在“素質流”和“聽感流”之前算是偏前者的走位,也不染也不諂媚,可是氛圍和基調卻是舒緩的,聽著不吵鬧不炸刺,你甚至是在以“聽感流”的舒適度欣賞“素質流”。
這就著實高明瞭,這就真的會讓我牽強附會的又想起“血統論”來,連帶著把“調音王道論”也一併牽連出來,雖然說“我們只是想要還原現場的聲音”這句話,任何廠牌都會說,但是每個品牌之間對還原的理解都不可能完全一致。
更何況的是,拜雅這種真正的老字號,他不光足夠理解,還有足夠的積澱去實現——而這,才是其最值得敬畏的地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