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過後,風更爽了,天更高了,雲更淡了,夜空更深邃,月亮更明亮。所以,月亮成了秋天夜空的主角。此時,人們會習慣地舉頭望月問青天——明月何時更團圓?
人類大概有喜歡望月的天性,即使是現代人。尤其是身在都市之外,只要步出戶外,只要有月之夜,都要舉頭望月。因為無論田野、草原、沙漠、海灘還是山下嶺上、江河湖泊,都不似城市中有車燈、路燈和霓虹的炫耀,也沒有惱人的喧囂的干擾,那份心境是微波不興的寧靜,耳畔是蟋蟀等夜蟲的啼鳴和微波細語,抬頭望月,心中便空靈了許多。無論是彎月、殘月、還是圓月,無論是童話中的兩頭兒尖尖的船型月牙兒,還是又圓又亮的滿月,都會給人無限遐想。當然,大多數人喜歡的還是圓月。而每年的月亮最圓最亮之夜,就是中秋節。
專家口中的中秋之月
那年中秋,朋友們相聚張北草原。是夜皓月當空,遍地皎潔。中國民俗學會的朋友古今明先生便給大家講起了中秋之月。
古今明先生說: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但《周禮》並未標明中秋是農曆八月哪一天。翻閱古籍發現,我國的古代曆法把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分三個月,分別稱這三個月為孟月、仲月、季月。因此,秋季的第二個月叫仲秋。又因農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
中秋時節,秋高氣爽,天高雲淡,更無霧氣空濛,所以,空中的月亮顯得又大又圓。尤其是古代,大氣中沒有工業廢氣汙染,因此,天空更澄澈,月亮更明朗。月升月落,月圓月缺,加之月亮中圖案朦朧,令人遐思。
中秋月文化的形成
古今明先生說:古人因對月亮的諸多自然現象無法科學解釋,便產生了眾多的憧憬和聯想,因而將月亮視為神聖,倍加敬畏。積年累月,就生髮出許多蘊含著浪漫主義色彩的對月崇拜活動。比如中秋祭月、中秋拜月、中秋賞月、中秋圓月等習俗。這些關於敬愛月亮的文化活動,日積月累,就積澱成了今天隆重的中秋節文化。
古今明說:中秋節古老的文化底蘊之一,即祭月——祭祀月神。據史書記載,周朝的歷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冬至祭天、夏至祭地的習俗。《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夕月,即秋分的夜晚祭祀月亮。祭祀的場所被稱為月壇。現今遺存在北京的月壇古蹟,就是明清皇帝祭月時的地方。
大家被古今明的講述迷住了,唯有仰首望月,側耳諦聽。
“祭月”原來源於“古人月崇拜”
古今明先生說:其實,祭月源於遠古初民對月的崇拜,後來月亮逐漸被人格化,成為月神。歷代皇家稱月神為夜明之神。道教興起後,稱月神為太陰星君。而民間則多認為月神是女性,是嫦娥,稱她為月姑或月姐。
周代始,祭月儀式由宮廷及貴族舉行。每逢中秋之夜,宮廷要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圓圓的月餅和團團的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隨著社會的發展,祭月活動逐漸影響到民間。
唐朝以後,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傳說,唐玄宗李隆基夢中游覽月宮,不知他是否看到了廣袖善舞的嫦娥,但卻得到了“此曲只能天上有”的霓裳羽衣曲。這個生性浪漫的唐明皇,忍耐不住把此夢說給文武大臣聽,自此民間才開始盛行起了過中秋節的習俗。
聽到此,大家都笑起來。
祭月、詠月,唐宋元明清代代高潮
古今明先生說,唐代中秋祭月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浪漫詩句呢。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就把中秋詠月的浪漫,運用到了現實生活中。表示月亮不但要在物質上祭祀,而且要在心靈中祭祀呢!大詩人李白就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則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李白和杜甫把明月和鄉思鄉愁完美地結合到了一起。
但許多史料卻認為,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
宋人把唐人浪漫的中秋節過成了世俗歡愉的節日。《東京夢華錄》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就是說,宋代中秋節的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蘇東坡在就任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市長時曾對月揮毫,寫下了千古名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即便今天,凡是讀過蘇詞的人,誰在中秋之夜不會對月吟哦“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到明朝時,中秋節已經成為天下最隆重的節日。尤其是流傳的“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故事,牽涉到廣大的漢族群眾借八月十五日用月餅傳遞資訊,一舉揮刀萬民斬殺長期欺壓華夏人民的元朝統治者的國事,這中秋節就更值得舉國慶賀的了。
至清朝,中秋節已經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一大傳統節日了。
有人補充說,2006年5月,中秋節與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一起,被列入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古今明先生接著說,古代中秋之夜,無論城市或者鄉村的人家都要擺香案,供月餅水果,舉行祭月活動。祭月時,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當空的方向,高燃紅燭,全家人依次遙對月亮虔誠祭拜,然後由當家主婦按全家人數,將月餅切成幾份。即使漂泊在在外的人口都要算上,大小要切得一樣。此俗在許多地方一直延續至今。
聽至此,大家方知祭月、拜月、賞月和吃月餅,竟然有這麼多講究。看來,過去是“年年中秋年年過,不知中秋如何過”!
中秋節古代是“秋分”日
據考證,中秋節又稱八月節、祭月節。最初“祭月節”定在秋分這天,但由於秋分在農曆八月裡的日子每年都不同,而且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時若無圓月,則無可祭祀,故後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
有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曆八月十五,此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此節在秋季八月,故又稱八月節…
那夜,聽完古今明先生“說月”,草原的月亮似乎比任何一年都圓都亮了。(作者簡介:王天祥,山東青島人,高階記者、作家,出版長篇小說、旅遊文學、報告文學、歷史文化、旅遊文化、詩詞賞析、企業管理、市場分析、成功學、人才學等各種專著42部,撰寫電視劇200多集,創作歷史、文化、風光、紀實等專題電視片數十部,在各類報刊發表文章數百篇,發表網路文章千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