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0年代始,東瀛島國效能車扎堆,這主要得益於日本經濟達到空前繁榮。
豐田Supra、本田NSX、日產300ZX、馬自達RX-7和三菱GTO號稱“東洋超跑五大天王”。
3000GT的前身是三菱Starion(也有叫史泰龍),生產週期是1982年到1989年。
Starion搭載2.0升或2.6升渦輪增壓直列四缸發動機,可產生150或197 hp,配5速手動或4速自動變速器。
Starion本意為“Star of Orion”,獵戶座。有2.0L渦輪增壓和2.6L自然吸氣兩種動力配置。
三菱GTO全名為“Grand Touring Organization”。最早三菱使用GTO這個名稱,還要追溯到1970年
1990年,三菱正式釋出GTO,GTO是內銷版本的名字。出口型號用3000GT來命名。
一代神機6G72,雙渦輪加持,但功率被君子協定壓制在了280馬力(206KW)。
2469mm的軸距,使得3000GT可以像911那樣擁有第二排座椅,以備不時之需。
三菱搗鼓效能車有偏科的天賦,3000GT的配置有些逆天。
雙渦輪,在高配VR-4版本上有了、電子調節排氣聲浪改變也有了,還有電控懸掛、主動式前後擾流板(電動的前唇和尾翼)、全時四驅、4WS後輪隨動轉向,至於6碟CD、定速巡航、電動座椅、自動空調、雙安全氣囊嘛更是標準配置,後期車型中更是加入無鑰匙進入。
嚴格地講,3000GT並未有全新改款車型,可能是三菱覺得初代3000GT質素太過優秀,小修小補即可。
同年推出輕量化MR(Z15A)版本,輪轂放大到17寸,制動增配至AP6活塞卡鉗。
馬力增加到300匹(221KW),增加了6速手動變速箱,百公里加速4.9秒。
1999年,三菱對3000GT進行了最後一次小改款。
實事求是地講,3000GT擁有當時劃時代的設計,甚至時至今日也毫不過時。但眾多電子裝置的堆砌使得它身形臃腫,初代3000GT整備質量達到驚人的1730kg,後期減重後還有1680kg,而同期全鋁車身的NSX整備質量還不到1300kg。車重帶來的油耗表現和輪胎損耗均是效能車致命的短板。
更重要的是,泡沫經濟的破滅使得日元貶值,效能車的需求開始降低,三菱自家的平價跑車Eclipse(日蝕)開始大賣。
第二代Eclipse(GS-T版)採用又一神機4G63,2.0L排量可壓榨出最大210匹馬力。
1999年,3000GT退出三菱最為倚重的美國市場。2001年,全面停產。
可謂“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