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CS/SS2型陸基近程防空反導武器系統。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講武堂】
習主席指出:“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是其中一個關鍵變數,國家對戰略科技支撐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迫切。狠抓科技創新,是著眼於國家安全形勢和未來科技發展規律,推進強軍事業、建成世界一流軍隊的必然要求。我們要贏得軍事競爭的主動,必須以掌握源頭核心技術的科技創新為戰略導向,以形成現代化戰鬥力生成模式來引領科技創新。
以科技創新加速新質戰鬥力的生成
科學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應用,不斷催生新的作戰概念,變革未來作戰樣式,革新軍隊力量編成,加速新質戰鬥力的生成。
比如,美軍近年加速發展前沿技術,強力支撐新型作戰概念開發,創新打造聯合全域及多域作戰、分散式作戰、決策中心戰、馬賽克戰等。隨著智慧化水平不斷提高,無人編組、機器人士兵編組、有人/無人作戰單元協同編組走向戰場。美陸軍預測,士兵和機器人混合編成將成為未來陸軍的主要作戰單元,數字模型、數字線索和數字孿生等技術的發展,使得戰鬥力生成模式由以前的研製、試生產、樣機、試驗鑑定的實裝開發,轉變為模擬想定、模擬原型與模擬試驗不斷迭代的數字研發過程,大幅提升了戰鬥力的生成速度。美軍還優先發展現代化作戰的威懾能力,特別是利用先進技術確保獲得競爭優勢的領域,如太空、網路、遠端火力等。
可見,未來的戰爭、威脅及其挑戰應作為科技創新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我們要深入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和新時代軍事戰略方針,緊盯世界國防科技發展前沿動態和趨勢,立足於自主創新戰略基點,以突破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為首要目標,保持和擴大部分領域領先優勢,儘快掌握國防科技競爭主動權。要堅持向能打仗打勝仗聚焦,以強敵為靶標,緊緊扭住未來戰爭和作戰問題、國防科技創新前沿問題、制衡強敵重難點問題,注重從科技角度研究戰爭、設計戰爭、部署戰爭。要適應科技創新迭代快、程序短的發展趨勢,提升科技敏銳度、認知力和響應速度,深度掌握全球科技發展新方向新應用,捕捉和開闢可能改變戰爭形態、作戰規則、攻防格局的技術方向,打造更多克敵制勝的戰略“鐵拳”。
優先謀劃對安全至關重要的新興技術
靠改革創新推動國防和軍隊建設實現新跨越,是決定我軍前途命運的一個關鍵,必須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高新技術的創新對國防和軍隊建設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應優先謀劃和佈局對安全至關重要的新興技術,從而將重大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為國家戰略博弈的優勢。有效滿足新時期軍事戰略需求,為應對國家安全威脅提供解決方案。
目前,美西方在科技創新方面仍然佔據著巨大優勢。特別是美國,依託自身科技優勢,積極促進科技創新的發展和軍事應用,同時也利用其在科技領域中的某些話語權,不斷設定和阻撓他國在科技方面的創新,以確保其在科技領域的絕對優勢。如在極限領域,美國聚焦深空、深海、深地等,以軍民一體化方式,透過積極籌劃一系列重大規劃和重要專案來促進發展;在網電領域,透過加緊佈局基礎設施、大資料、5G、量子、電子復興計劃等,推動網路領域的軍民一體化發展。在智慧領域,美國強調應快速大膽地追求人工智慧的軍事應用,並將發展人工智慧提升為國家戰略,以確保美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絕對優勢地位。要實現軍事技術的彎道超車,必須注重對未來技術的深入研判和長期佈局。
應當強調“明確關注未來”的指導原則,超前研究尚未納入國防需求的技術,並積極開展實驗,勇於承擔風險,以獲取相對於競爭對手的先發優勢。必須在“立足當下-著眼長遠-謀劃未來”的戰略佈局的指導下,科學準確地把握未來國防科技發展趨勢,進而幫助塑造未來競爭優勢。必須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尤其要著眼於我國複雜的外部環境、諸多領域存在卡脖子的情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強頂層設計和前瞻佈局,加強戰略研判,堅持創新自信,敢啃硬骨頭,加強多學科交叉融合和多技術領域整合創新,形成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體系化能力。
以智慧化引領機械化、資訊化發展
當今世界,軍事智慧快速發展,正在引發軍事領域鏈式突破,軍事智慧正在推動武器裝備體系向智慧化升級,推進戰爭形態與作戰樣式向智慧化演變。在人工智慧引領下,基於網路、以計算為核心的智慧化體系性對抗將成為常態。
人工智慧技術基於邏輯和海量資料,其快速計算、搜尋、識別和判斷等能力,人類望塵莫及。同時,人工智慧已對戰爭思維方式和認知方式產生了極大影響,使得思維和認知從形式和內容上轉化為計算,“計算優先”“計算為王”等將成為未來戰爭的顯著特徵之一。在人工智慧技術推動下,戰爭中的作戰力量將由數量型驅動轉向智慧科技型驅動,戰爭形態也就從自然中心戰、機器中心戰及網路中心戰,逐步演進為智慧化戰爭,完成從力戰(人力、機械力、火力等)、心戰(計劃、籌劃、謀劃等)到智戰(自適應、臨機籌劃等)的演進。
從機械化、資訊化到智慧化,各“化”發展程序越來越呈現出源於技術、基於系統、成於體系、歸於轉型的特點。軍事技術領域推動支撐各“化”技術群的相互融合,並在技術融合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裝備體系、體制編制、作戰理論、教育訓練、綜合保障等國防和軍隊建設各個領域的全面融合。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軍開始探索“走機械化和資訊化複合式發展道路”,努力完成“機械化和資訊化發展的雙重歷史任務”,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為我軍機械化、資訊化、智慧化融合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同時,我們應清醒地看到,我軍還處在機械化、資訊化、智慧化並行階段,應改變甘於享受後發優勢、跟隨發展穩當可靠的思維慣性,努力走出被動追趕的發展模式,轉向追求併發優勢、先發優勢,在現有機械化和資訊化基礎上來發展智慧化,同時用智慧化牽引機械化和資訊化向更高水平層次發展,確保新時代國防和軍隊建設提質增效升級,最終實現整體建設水平的全面躍升。
儘快縮短與世界先進科技水平的差距
科技創新能力特別是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缺少關鍵基礎技術作支撐,既影響武器裝備的發展,也影響軍隊戰鬥力的生成,甚至在戰時會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為此,我們要儘快縮短與世界先進科技水平的差距。
正確處理自立自強與協同創新的關係。推進國防科技建設要兩條腿走路,要堅定不移地發揚自立自強的精神,不斷攀登科技高峰。繼續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優良傳統的同時,更具開放的思維和舉措,在開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創新能力。
堅持區分性的科技發展戰略。裝備落後,沒有代差,透過區域性聚能,仗還可以打。若有代差,甚至差幾代,打仗的資格都沒有。資訊化、網路化、智慧化時代,戰爭迷霧更厚,撥開迷霧更難。某些國家宣傳炒作的一些所謂的新技術新概念,有的可能是陷阱。要增強認知力、鑑別力,不能聽風就是雨,被人牽著鼻子走,陷入被動局面。在“尋尖”“攻尖”的路上,要防止著了他們的道。
建立適應下一代技術競爭的新型舉國體制。新一輪科技革命以人工智慧、大資料分析等新興技術為代表,帶來科學技術的新突破,打開了廣泛的應用前景。需要建立適應新技術形式特點的新型舉國體制,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凝聚全國各方面的創新力量,明確新型科技舉國體制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國家創新體系的關係,凝練目標,聚焦重大問題。
(作者:張紅梅,系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副研究員;魏繼才,系湘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