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在特殊時期為家長提供特別的家庭教育指導,全國婦聯推出了“特殊時期 特別家教”微信欄目,家長可以透過家庭教育微課學習家庭教育知識。
“特殊時期 特別家教”(總729期)
本文授權轉載自青春期手冊(ID:youngerdreamer)
許多家長很困惑為什麼孩子總是那麼情緒化,讓他們摸不著頭腦。也試圖在孩子波動的時候,給予他指導,但總是“好心沒好報”,孩子把家長推得遠遠的,讓人很無助,也十分挫敗。
作為父母我們可以思考一下,到底發生了什麼?有哪些環節,可以分解出讓我們困惑的答案?
01
關於陰晴不定,情緒化
對一些孩子來說,他們的情緒分辨能力很弱,情緒詞彙也極其匱乏。他們不是不願意知道自己怎麼了,而是沒有能力知道。
這種能力的欠缺很大一部分源於在既往的生活經歷裡,他不曾被允許去體驗酸甜苦辣、喜怒哀樂。
他們也許總是聽到這樣的話並銘記於心:
“這有什麼值得開心的?”
“這有什麼害怕的,勇敢一點!”
“堅強一點,為這點事流淚丟人嗎?”
因此,難過了,他們也不會說出口,久而久之,他不知道那就叫“難過”,而是一堆混亂模糊的感覺。
02
是不是必須孩子說,
我們才能知道他到底怎麼了?
當孩子模糊時,他無法清晰、理智地表達。
而父母往往會在此時要一個明確的答案:
“你怎麼了?你不告訴我我怎麼知道?”
“你必須告訴我”成了父母認為可以解決問題的唯一入口,也成了橫亙在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鴻溝。
但事實是,如果孩子能用言語表達出他的困惑,他的問題已經解決了絕大部分,他的問題也不再會是問題。
正是因為他無法表達,才需要父母在此刻“給予”,而不是“索求”。
03
孩子是如何退縮到牆角的?
經歷苦痛是自然的狀態。
讓苦痛呆在這邊,不多也不少的理解、支援在天平的另一邊,孩子是平衡的。他可以體驗苦痛,也能從體驗中豐富對人生的感知,逐漸變得成熟。
如果父母這一方看不得孩子受苦,剝奪了他體驗苦痛的權利,孩子就無法長大。
但如果父母忽視孩子的苦痛,苦痛會變得無限貪婪自己長大,吞噬孩子的成長。
以上兩者,都會在孩子的心理產生化學反應,虛妄、自大、被虛妄偽裝的自大,都會對外產生攻擊,對內,他則會慢慢退縮到牆角。
04
如何看待孩子的憤怒?
首先,如果孩子還願意對我們表達他的憤怒, 說明他內在有修通的資源,那是他求助的訊號。
其次,讓情緒在家庭內得到疏通,對孩子來說,顯然是最安全的。
當父母感受到被攻擊,父母的自我察覺非常重要。
奮起反抗、睚眥必報是一個誘餌,是孩子對我們的考驗,這絕對不是一個最優答案。
因為,看似對父母的憤怒,在很多時候是對自己“無能”、“無力”的不滿。
這個時候,我們應該給他的是一個擁抱,還是一記耳光?
05
當一個用心的聽眾
更多的時候,孩子需要的並不是一個答案,一個建議,一個評判,一個正確的道理。
當他願意傾訴,他需要的是一個聽眾。當這個聽眾足夠包容,接納,他會更願意傾訴。
在傾訴中,一切都將得以療愈。
父母說:為了幫助他,我動了好多腦子啊。
是的,問題就出在,動了太多的腦,但沒有用心。
來源:青春期手冊
作者:橙子媽媽。資深媒體人,“青春期手冊”創始人,家有青春期男孩一枚,“做終身學習的父母”踐行者。
圖片來源:攝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