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癌約90%是胃腸息肉演化而來,它從腺瘤性息肉演變為癌變,因而,在息肉階段發現並切除,是預防胃腸癌的有效途徑,而發現胃腸息肉最好的檢查,就是胃腸鏡檢查。
息肉是指生長在人體黏膜組織上的一種贅生物,包括增生性的炎症性的息肉,它是屬於一種良性腫瘤的一種臨床表現。這些病變雖然是良性的病變,但是其中有一部分是有惡變的傾向,尤其是發生在腸道里的息肉。
腸道的息肉,病理容易是腺瘤,它有管狀腺瘤和絨毛狀腺瘤,其中絨毛狀腺瘤的癌變傾向很高。胃息肉也是屬於一種癌前病變,就是說雖然是一種良性的病變,但是屬於一種有惡變傾向的良性病變。因此在臨床上還是要關注這些息肉,一旦發現有腸息肉或有胃息肉的時候,一定要做手術摘除,在腸鏡下或者胃鏡下做摘除術,不能置之不理。
胃腺瘤是發生於胃粘液上皮細胞的良性腫瘤,是良性腫瘤增生所形成的一個腫塊。多見於40歲以上的萎縮性胃炎及其他慢性胃炎的患者,胃腺瘤是一種良性腫瘤,在很小的時候,胃鏡下摘除就可以。如果不可以摘除胃腺瘤,少數也會變成胃癌。所以對於平時有噯氣、反酸、腹部不適的人,應該及時到醫院做胃鏡檢查。
胃腺瘤術後建議患者禁食水24~72小時,觀察有無黑便、血便、腹痛、腹脹等症狀發作,再逐漸恢復飲食。但患者必須半年到一年左右複查胃鏡,明確是否有腺瘤復發或其他情況發生。
腸道菌群主要位於下消化道結腸及直腸中,因此腸道菌群與消化道的關係最為密切,幾乎所有的消化道疾病均與腸道菌群有著相關的聯絡,其中炎症性腸病(IBD)、腸易激綜合徵(IBS)、功能性消化不良(FD)、結直腸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肝硬化、胰腺疾病與腸道菌群的關係研究尤為火熱。
面對胃癌,我們每個人都應提高警惕。胃癌患者在化療前腸道菌群就已處於失衡狀態,化療藥物可抑制腸道正常菌群生長,使腸道內正常菌群數量進一步減少,導致腸道菌群失調加重。對於癌症患者來說,更應該注重平時的生活管理,除了心理、運動、飲食等,在胃癌的治療中,隨著透過應用微生態調節劑來減少化療所致的諸多不良反應的相關研究逐漸深入,近幾年來,微生態調節劑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已經被廣大醫師和患者所認可和使用,並日益顯示出其突出的優勢。
微生態菌群也對患者康復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建議使用微生態療法,補充脆弱擬桿菌BF839,幫助人體緩解放化療毒副作用,抑制腫瘤細胞生長,重塑自體免疫微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