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布瑞五
王力宏離婚了。
作為一位家喻戶曉的明星,他和妻子李靚蕾的這段婚姻一度被傳為佳話。
從官宣婚訊到一胎、二胎、三胎,再到隔三差五社交媒體上的撒糖,許多人一路見證著這對夫妻的甜蜜婚後日常。
之前雖然也有數次離婚傳言,但每次大家的態度都是:“不相信,假新聞。”
這次的訊息最開始傳出時,很多人也是不相信的,但沒想到王力宏本人回應了——因為雙方對未來的規劃不一樣,所以決定分開生活。
由於太過突然,這條回應引發千萬人感嘆:
“情人總分分合合。”
是啊,連這麼甜蜜的力宏夫婦都離婚了,我們還能相信愛情和婚姻嗎?
這屆年輕人,日常恐婚
從佟麗婭陳思成到大S汪小菲,再到這次的王力宏,明星離婚的熱搜總能迅速搶佔頭條。
討論度也居高不下——
“肯定是汪小菲出軌”
“王力宏是不是有了小三”
“我早就看出這倆人三觀不合”……
這也是年輕人日常恐婚的一個寫照——大家不再想自己去實踐,反而是在這些放大的個例中,尋找到婚姻的可怕真相,以此佐證,“這是件不值得一試的事”。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結婚。根據《2020 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去年我國的結婚率創下了42年來的新低。
2020年全國結婚率為5.8‰,相比上年下降0.8個千分點,相比2013年則下降4.1個千分點,創下了1978年以來的新低。圖源:國民經略
為什麼會這樣?
一方面結婚的成本增加了,很多人不願再承擔住房、教育、生育、養育等物質成本,也不想投入時間、精力等軟成本。
而近年來的社會負面新聞,更讓恐婚指數超標:“不結婚,你可以在家裡、酒吧裡、KTV裡;結了婚,你就可能在冰箱裡、牆裡、化糞池裡……”
結婚似乎成了開盲盒,有風險、無保障。
但其實這些都是個案。以極端個案否定整體,被輿論牽動情緒、讓情緒淹沒理性,是一種偷懶。
幸福的婚姻比比皆是。有人就做過問卷,結果顯示超過 80% 的人感覺到婚姻相對幸福。
85.6% 受訪者認為,婚姻裡的幸福感取決於“溝通、理解的意願和能力”。
幸福是自己爭取的,更是靠自己經營的。
但還是害怕孤獨
大多數人還是害怕孤獨。
獨居是自在的,但偶爾也會有那麼一些時刻,會讓人感到落寞:
比如週末睡午覺,結果一覺醒來天都黑了,手機裡沒有任何新訊息;
比如晚上下班回到家,正要衝涼,淋浴頭卻壞了,身心俱疲;
比如和老友出來逛街,對方卻因為孩子突然發燒而早早回家;
……
搜狐曾對 5000 個單身者做了調研,結果顯示超 8 成受訪者渴望改變單身狀態。這些人中的大多數都表示,“生病時無人照顧,是自己感到最孤獨的時刻”。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婚姻的意義是什麼?”
有個高贊回答說:
“當我晚上加班回到家之後,看到家裡還有盞燈亮著,這樣的婚姻就值得了。”
渴望終結孤單的年輕人,或被動或主動邁入了相親行列。
96 年的小米在上海的一家上市公司工作,週末除了加班,還經常被安排一兩場相親:
“這次這個是我同學的老表介紹的,你好好準備。”
“我把他微信先推給你,每天下了班多聊聊。”
“這個小夥子不錯的,公務員穩定。”
這樣的現象很普遍。某婚戀平臺數據顯示,40% 的 95 後開始相親。
而在那些婚戀真人秀中,大家跟著明星的親朋好友一起,圍觀TA們相親、約會的全過程。
不誇張地說,當代社會,沒有相親過的成年人,不足以談人生。
但也有很多人覺得,相親相當於把自己明碼標價、像商品一樣任人挑選。而這對他們來說,無異於一場自我羞辱。
比如“ 985 相親局”,以本科學歷為準入門檻,定位清晰而明確,準確劃分客戶群,組織線下聯誼,為高素質單身男女安排相親。
“985 的不找 211 的。”
“只有本科 985 才是真正的 985 。”
“同一個學校的,本科就是比研究生值錢!”
“人大就得寫人大,跟其他 985 不一個級別…”
“Top 2(清華、北大)跟人大也不是一個級別。”
有人拿著相親物件的全名上知網等學術網站,檢視他的論文,驗證學霸身份的真實性。還要問清楚“是論文的第幾作者”“是核心期刊嗎”等。
有人為相親物件做了一份 Excel 統計表,考察專案除了“學歷”“單位”“職業”等硬體指標,甚至精確到“腹肌”“體脂率”“頭髮濃密程度”等。嚴苛程度堪比年終 KPI 考核。
當然,這並不能代表所有人,在搜狐的調查中,就有近 7 成單身青年表示,經濟水平不是唯一重要擇偶標準,超半數可接受租房結婚;6 成認為婚姻是志同道合的兩個人生活。
沒有人真的喜歡孤獨,不過是各有期望、又害怕失望。
父母式愛情,
年輕人眼中的終極浪漫
那麼,大家期望什麼樣的愛情呢?
看不厭的《父母愛情》給出了一個很好的答案。在豆瓣,這部 7 年前的老片子打分卻持續走高,成為近十年來同類型國產劇裡評分最高的一部,有近 20 萬人熱議。
在熱門評論中,有很多都是後知後覺加入彈幕大軍的年輕人:
“為數不多能陪爸媽看完的電視劇了。”
“真是有點想嫁給江德福啊!”
“把那個年代演繹得很有趣。”
“沒想到以前的愛情也可以拍得這麼好看。”
《父母愛情》改編自編劇劉靜父母的真實經歷,她說:“人性終究是向善的,沒有人能夠拒絕人性的光輝,也沒有人能夠拒絕真正的溫暖。”
劇中的男女主角背景差異極大,但十指不沾陽春水的“資本家大小姐”安傑,最終選擇了一個“大老粗”,甚至願意和江德福回農村種地。
因為她看到了江德福身上閃光的本質——誠實、樂觀、勇敢,以及一名男性在精神和人格上的健全。
與現在很多人戀愛結婚的高門檻不同,她最終選擇了一個人,而非某種身份,更非某種勢利。
現實中,這樣的“父母式愛情”比比皆是。
在湖北省秭歸縣兩河口鎮,有這樣一對素人老夫妻。她叫崔玉,他叫梅豐。
相戀的時候,他是廠長,而她沒有念過書。
那時候結婚沒有彩禮,也沒有現在大家所說的“儀式感”。領了結婚證,雙方親友簡單吃了飯,就歡歡喜喜、和和氣氣成了一家人。
1990 年,夫妻倆有了愛的結晶——兒子梅策,夫妻倆看著可愛的兒子,默默勾畫著未來一家三口的美好生活。
可惜造化弄人。幾天後,梅豐和弟弟一起去加工廠送麻油,半路剎車出了問題,他急忙催促弟弟先跳下車。沒想到,緊接著整輛車便失去了控制,車飛下了山坡,他整個人被壓在了車下面。
眼前一黑,醒來就在醫院裡躺著了。
一開始,崔玉以為丈夫很快就可以康復出院了。直到時間一天天過去,醫生才告知她實情:
傷了神經,高位截癱,餘生都要在輪椅上度過。
這對於剛剛生下孩子不到半個月的崔玉,太過於沉重了——背上是嗷嗷待哺的新生兒,病床上是以後都需要照料的丈夫。
出院那天,她揹著娃、推著丈夫往家裡走。那段路好長啊,怎麼走也走不完似的。
“就感覺雙眼發黑、頭皮發麻,走路一腳深一腳淺。”崔玉回憶。
夜晚更是難熬,剛起身給哭鬧的孩子餵過奶,轉身又要扶丈夫起來上廁所。要扶起一個160斤的大高個,不容易。即便是冬天,崔玉也常常滿頭大汗。
那些日子,她幾乎每天晚上都沒怎麼合過眼。
熬不住了,梅豐對她說:“跟著我,你虧了,我看,趁早離婚也好……”
崔玉聽罷,轉過頭哭了。她一咬牙剪短了長髮,而離婚的事情,兩個人都沒再提。
一開始,梅豐躺在床上,甚至無力自己支撐自己坐起來,最絕望的時候,他甚至想過自殺。
但在妻子的鼓勵下,慢慢地,他開始積極做康復訓練,也能自己推著輪椅出去散步了。甚至開始和鄰居們一起下棋。身體和心理狀態,都肉眼可見地好起來。
孩子也慢慢長大,新的希望在發芽,一家人臉上重新有了笑容。
大學畢業後,梅策放棄了大城市的工作機會,考了鎮上的公務員,他說:“以前都是父母為自己擋風遮雨,現在輪到自己為父母盡孝了。”
最近剛結婚,談到愛情,他說:“父母是我最好的榜樣。”
現在,夫妻倆在鎮上經營一家小吃店,兒子偶爾來搭把手。日子不富裕,但也能自負盈虧。
回望過去,崔玉感慨,以前覺得天塌了、未來不能想,但現在,也都一步一步走過來了。
採訪結束前,我向老兩口提到,現在的年輕人不願意結婚了,也害怕去愛了。
梅豐靦腆地笑笑,對我說:“這我也說不好,也不會說,但是我想,人還是有個家庭、有兒女,可能更幸福一些。”
而一旁的崔玉則只是靜靜地看著身旁的丈夫。
她的臉被夕陽籠罩著。
此情此景,突然讓我想到葉芝的那首詩:
“多少人愛過你曇花一現的身影,愛過你的美貌,以虛偽或真情, 惟獨一人曾愛你那朝聖者的心,愛你哀慼的臉上歲月的留痕。”
當你老了,仍然有人閒時與你立黃昏,灶前笑問粥可溫,這大概就是愛情最好的樣子吧。
這就是發生在我身邊的,普通人的愛情。
所以我絕對相信愛情。
那麼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