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曾經有段這樣的影片,說的是中國某衛星竟然能捕捉到美軍F22戰鬥機的蹤跡。
要知道F22戰機是以隱身效能著稱,號稱很難被雷達探測到,不過面對該衛星的光學偵察鏡頭,即使有厚厚的雲層也絲毫不受影響,照樣被偵測。
除了能跟蹤戰機以外,這款衛星還能拍攝到美國航母全程入港的過程。
那麼問題來了:
這是一款什麼衛星?
這款衛星到底是用來幹嘛的?
吉林一號衛星
這款衛星不是別的,正是大名鼎鼎的"吉林一號"。此刻它正在距離地球500多公里的太空遨遊,隨時拍攝上億畫素的圖片。
它是由中科院吉林長春光學研究所研發的一個光學遙感衛星星座。
所謂衛星星座,指的是發射入軌能正常工作的衛星集合,通常是由一些衛星按一定的方式配置組成的一個衛星網。
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北斗導航衛星,它就是一個衛星網路,這個網路中包括北斗二號和北斗三號兩類衛星,合計40多顆。
據資料顯示,"吉林一號"衛星星座建設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實現60顆衛星在軌組網,具備全球熱點地區30分鐘內重訪能力,每天可觀測全世界範圍內800多個目標區域;
第二階段,計劃到2030年,實現138顆衛星在軌組網,具備全球任意地點10分鐘內重訪能力。
它還具備影片凝視功能,這就有點像火控雷達。
普通雷達採用的是掃描的工作方式,無法鎖住移動目標,而火控雷達能夠始終咬住目標,做到極其穩定的識別、跟蹤和鎖定。
"吉林一號"衛星可以持續拍攝精度在1米以內的影片畫面。
你以為這些就夠了嗎?
NoNoNo! 這些都太簡單了!
它還可以以上帝視角,觀察敵方地面、海面和空中目標的一舉一動。如果被監控方沒有反衛星手段或者隱身能力,那這意味著戰場將會是單向透明,也就是說我看得見你,你卻看不到我。
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在衛星移動的過程中自動調整鏡頭方向,鎖住固定甚至移動的目標,然後進行拍照或錄影,並實時傳送回地面。
而且當前面的衛星移動走了後,後面的衛星可以接力追蹤,這就有點像田徑運動裡面的接力賽,一個個接力並最終實現目標的實時顯示。
想想看,在全球任何地方,任何速度和靈活性低於直升機,體積又大於汽車的目標,在沒有遮蔽掩護的情況下,都將難以擺脫來自太空的監視,不但會被拍照,還會被拍小影片。
比如在2021年的3月份,目標蘇伊士運河,"長賜號"超大集裝箱貨輪擱淺,"吉林一號"就靜靜地看著它,為我們帶來獨特的空中視角。
而8月底的阿富汗美軍大撤退,目標喀布林機場。
一大批為美國軍隊提供過服務的阿富汗人,正在焦急絕望地等待上飛機,烏泱泱的人群造成了不少騷動,"吉林一號"也如實地記錄下了這部人間慘劇。
中國衛星發展史
回顧中國的遙感衛星發展史,最早由於技術限制,我們的返回式遙感衛星是需要膠片,才能拍攝到高畫質晰度的照片。
所以必須讓衛星帶同底片,或者用回收筒將底片送回地面進行分析。
我國第一顆正式一點的遙感衛星發射於1999年,不過這些衛星應該算是初期的實驗衛星,資料解析度很低,影象的清晰度和定位精度也很差,幾乎不能投入應用,衛星的影象質量也一直沒法跟國外的衛星相比。
而如今隨著資料傳輸技術的逐漸成熟,我們擁有了很多專業的衛星,不再需要底片了,而是可以從衛星上直接傳送影像資料到地面。
比如有農業衛星、海洋衛星、氣象衛星,它們的主要職責是看看農作物的長勢、跟蹤深海魚群。
其中最亮眼的還是要屬於"吉林一號",它的主要用途是國土資源監測、測繪、礦產資源開發、農業估產、生態環境監測和防災減災等。
它雖然是光學商用衛星,沒有打算用在軍事上,但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它拍攝的影象受到了很多軍事愛好者的追捧。
沒想到能拍到美軍F22戰機跟航母,以及美軍某個港口、造船廠、軍事基地的高畫質影象,甚至是清晰度還可以的影片。
你要知道它真的就是民用衛星啊,而且當一個農業衛星才是它的主業啊!
同時,它也是中國首顆以一個省的名義冠名發射的自主研發衛星,說它是"網紅衛星",一點也不為過。
另外,"吉林一號"衛星專案,不僅催生了一批新的航天器件和單機供貨單位,而且吸引了更多非傳統航天工業部門參與到航天產業,也帶動了吉林省機械製造、光學制造、光電感測技術以及遙感資訊科技的發展。
目前,"吉林一號"衛星所需的相機反射鏡、磁力矩器、相機構件、衛星基板和高效能感測器等相關核心部件,都已經實現省內配套生產。
這標誌著吉林從“農業大省”向“科技大省”又邁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大步。
透過發展高解析度遙感小衛星星座,實現遙感資訊的近實時獲取,並以前所未有的深度挖掘遙感資料的應用價值,已經成為遙感產業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