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之前中國幾乎壟斷世界茶葉市場
茶起源於中國與可可;咖啡並稱為世界三大無酒精飲品。因茶湯氣味清香,味道甘苦,色澤淡黃,具有提神醒腦之功效,因此受到很多人的喜愛。
在19世紀之前,茶葉是中國出口到世界的主要商品之一,那時的中國幾乎壟斷了世界的茶葉市場。然而在20世紀之初中國茶葉在國際市場上逐漸被印度茶葉所取代。
印度原本不產茶葉,但是在19世紀末印度的製茶產業迅速崛起,這其中的原因還要從英國說起。隨著16世紀大航海的時代到來,到19世紀時英國已經崛起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帝國。
隨著英國的崛起,由英國商人設在印度的東印度公司也發展成為具有國家屬性的公司,成為英國在亞洲勢力的代言人。在19世紀初東印度公司透過向中國出口鴉片獲得暴利,從而引發了中英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
英國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是鴉片卻成為中國明令禁止進口的商品。東印度公司發現從事中國茶葉貿易可以獲得高額回報,便開始大量從中國走私茶籽、茶樹苗,以及聘請熟練的中國的種茶和製茶工人,在印度大力發展製茶產業。
起初在印度種植茶葉並不順利,但是在暴利的吸引下,英國人並沒有放棄。他們在今天印度的阿薩姆省興建苗圃,開設製茶場,在中國人的幫助與努力下最終試製樣茶獲得成功。這讓英國人大喜過望。
為此還專門成立茶葉分公司。但是由於氣候的原因,此時印度茶葉的產量和質量與中國茶葉無法相提並論。直到1853年才完全掌握了中國的種茶經驗和製茶工藝後,印度的製茶產業才初見起色。
印度製茶走向工業化
19世紀70年代開始,印度的製茶產業開始向機械化過渡。在19世紀末,印度在生產茶葉的所有環節上實現了機械化。此時的中國還停留在手工作業。印度並沒有停下腳步,在1900年成立了專門的茶葉研究機構,對茶樹品種進行改良,拉開了科學種茶的序幕。這為印度茶葉在產量、品質全面超越中國茶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世紀初葉,中國正處在內憂外患當中。滿清政府倒臺,辛亥革命雖然成功但是並沒有給國家帶來安定和平的發展環境。沒有人去關心製茶產業的發展與未來。在當時的中國製茶產業與其它行業一樣,還是傳統師傅帶徒弟,一家一戶的小作坊的生產方式。然而在這期間,印度的製茶業卻迎來了蓬勃的發展時期。
亞洲各國都陷於戰火當中時,印度本土受到的影響並不大。1938年日本對華全面入侵的第二年,印度的茶葉產量突破了20萬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產茶國和出口國。隨後的歲月裡印度的茶葉產量一路高歌猛進,1955年年產超過30萬噸,1968年超過40萬噸,1976年超過50萬噸,1978年超過60萬噸,1988年超過70萬噸,1998年一度達到87.41萬噸!此後印度茶葉產量一直保持在80萬噸以上,遠超世界上其他產茶國。進入21世紀後這個局面才再次被打破。
在上個世紀初,當我國還在戰火中掙扎時,印度就已經建立自己的茶葉品牌。為了促進印度茶葉產業的發展,印度政府在政策上給予茶業大力的扶持。
1903年印度透過立法將所徵收的茶稅用於對外推廣、鼓勵出口。印度本就是英國的殖民地,印度茶業崛起後,英國自然是大力排擠中國茶葉,幫助印度茶葉進入本國市場。中國茶葉在英國市場的佔有率直線下降。在失去英國市場之後,歐洲市場和美國市場相繼被印度茶葉佔領。
30年代時印度的茶葉在產量和出口量均超過了世界總產量和出口量的50%。印度茶業的崛起在帶給印度政府鉅額的財政收入之外也讓印度茶商大賺特賺,同時對世界茶業的種植、生產、國際貿易產生深遠的影響。此時的印度成功地坐上了世界第一的寶座。亞洲另一強國日本此時也在茶葉的生產與出口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中國從此徹底淪為三流產茶國家。
中國茶葉不但失去了原有的國際市場,國內市場也被印度茶葉反噬。晚清政府和民國政府在經濟方面的無所作為,讓中國茶業再度雪上加霜。那時的中國人一度以飲用進口的印度茶葉為榮,似乎忘記了中國曾經是茶葉的王國。
這種情況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有所改觀。1965年我國茶園的面積超過印度,1976年產業產量超過斯里蘭卡,2005年總產量超過印度。中國改革開放40餘年勵精圖治,在諸多方面超越世界各國,製茶產業也是如此,2019年我國茶葉產量超過280萬噸,佔到世界茶葉產量的45%,而當年的印度茶葉產量139萬噸,中國的茶葉產量是印度的兩倍多。
牢牢的佔據著世界第一產茶大國的地位。
印度的製茶業在短短的一百多年來從無到有,並且在很長的時間裡超越中國這個傳統產茶大國,有很多優秀的地方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鑑。
印度從建立茶園的那一刻起就專心研究中國的種茶經驗以及製茶的工藝技術,在全面掌握了中國的技術後,組織了專門的機構從事茶葉的研究。雖然這都是殖民印度的英國人在主導,但是客觀上提升了印度的製茶行業的整體水平。
而我們在很長的時間裡依然是傳幫帶的方式在從事茶葉生產。沒有系統地去研究如何更好的種植茶樹,改良茶樹的品種。在生產成品茶方面也是如此,在小農經濟的思維影響下,師傅教徒弟要留一手的陋習使得茶葉生產水平無法取得更大的提升,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出現倒退。這在中國其它手工行業中也是非常常見的。
這使我們很多的傳統工藝流失嚴重。建國以後我們建立不少農業方面的中高等學府,但是學院研究與實際情況嚴重脫鉤。很多的研究成果無法及時的普及到茶農那裡。在中國的傳統思維裡,總覺得祖上留下來的東西是最好的,是不能改變的,這種固步自封的心態,在一定程度上業阻礙了茶業科技的普及。這讓我國在茶葉的種植和生產方面發展一度十分的緩慢。
另外印度茶葉在生產銷售的過程早已有了自己的品牌,比如立頓、泰特利、塔塔等。透過品牌消費者就會對商品有一個大概的瞭解。
茶葉也是如此。品牌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質量。這就像我們去買車,不同的品牌代表著車的等次與質量保證。而我國茶葉在銷售時是以品種和產地為主要宣傳手段。
比如綠茶、普洱等等。這就讓消費者在購買茶葉時無法像買車那樣簡單地判斷出要購買哪一種檔次的茶葉,對茶葉的生產商更是一無所知。這嚴重的影響到我國茶葉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因為它不符合現代人的消費習慣。
由於印度的茶業是在英國人的領導下發展起來的,又長期的佔據著國際市場,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其它國家飲茶的口味。印度茶葉主要以紅茶為主,而我國國民在飲茶方面口味是多元化的,但是主要是以綠茶為主。在我國六大茶葉種類中綠茶也是產量最高的。
目前印度的茶葉產量雖然位居世界第二,但是所生產的茶葉大部分需要供國內消費。當前主要的競爭對手是來自非洲的肯亞,肯亞是世界第三茶葉生產國,所生產的茶葉幾乎全部用來出口,是世界上第一茶葉出口大國。
以2017年的資料,肯亞茶葉年產量為44萬噸,出口達到了42萬噸。我國當年總產量為255萬噸而出口的茶葉只有不到36萬噸。從茶葉進口國的前四名看除去巴基斯坦之外,美國、俄國和英國是19世紀之前我國的傳統市場,巴基斯坦是我國最牢固的盟友,但是超過75%的茶葉是從肯亞進口。
這主要原因就是這些國家主要消費的茶葉以紅茶為主。而我國的紅茶產量大約只佔總產量的10%,只有不到30萬噸。因此我國的茶葉在提高本土茶葉的品牌形象,奪回曾經失去的市場還有很多路要走。在茶葉衍生產品的開發方面我們要多借鑑日本的經驗,不能只著眼於茶葉的本身。
在未來茶葉市場的空間還有一定的上升空間,我們在新世紀的茶葉競爭當中不能再重蹈覆轍,在創新方面需要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