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21/11/15 上午6:30
每一段河流都有責任人,沿途的生靈草木都有守護者,讓瀾滄江水清如許,潤澤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被稱為“瀾滄江源第一縣”,其所在的三江源地區供給了瀾滄江總水量的15%,是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孕育出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來到雜多,只見群山聳峙、牧草泛黃,溪流從高山匯來,漸成大江大河。江水碧綠澄澈,令人心怡,也提醒人們同飲一江水、共護生態美。
把三江源保護好是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對保障流域內用水安全、生物多樣性及氣候調節,至關重要。為守護好藍天碧水、草木生靈,三江源地區獲批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此後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6年,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正式啟動,形成了進一步分為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3個園區的保護格局。當地整合國土、環保、水利、林業等部門的生態保護管理和執法職責,進一步理順保護與治理的體制機制。
保護落細落實,成效有目共睹。近年來,青海境內瀾滄江干流水質持續達優,三江源區域的水源涵養量、草地覆蓋率、產草量都在提高,藏羚羊、雪豹、野犛牛等數量逐步增加。這既源於生態保護制度的不斷完善,也離不開無數人的努力。國家公園試點以來,瀾滄江源園區結合精準扶貧,落實生態管護公益崗位7700多個;同時,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組織化管護、網格化巡查,“一人守護一座山”。不只如此,全流域生態保護合力正在形成。在西藏昌都,超過1/4的人口成為森林、草原保護的有生力量;在雲南德欽,基層保護者守護滇金絲猴近40年。沿江採訪,每到一處,都能見到戴著紅袖章、騎著摩托車巡查的管護員。每一段河流都有責任人,沿途的生靈草木都有守護者,讓瀾滄江水清如許,潤澤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生態保護有實效、見長效,關鍵要處理好環保和發展的關係。在瀾滄江源園區,“一戶一崗”全覆蓋的生態管護員制度,促進戶均年增收2.16萬元。生態管護與精準脫貧、增收致富相結合,為人們帶來穩定可觀收入;生態修復後,生態採挖、生態旅遊、林下經濟等正在產生效益。利用草原變為管護生態,“砍樹人”化身為“護樹人”,愛生態、護生態、講生態成為廣泛共識和共同行動,生態“紅利”變成群眾“福利”,這種轉變不僅能為生態保護注入更強大、更長久的動力,也讓廣大群眾從中獲益。
“我們要學會保護上游的水資源,這樣流經下游的水會更清澈一些。”瀾滄江畔一名當地學生的話,道出了流域內外幹部群眾的共同心聲。當保護的種子在更多人心中落地生根,當越來越多人積極廣泛地參與行動,以守土有責、守土盡責的擔當,從自己、從現在做起,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就一定能繪就清水長流的美好圖景,開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未來。
(作者為本報評論部編輯)
《 人民日報 》( 2021年11月15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