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空下的烤包子
編輯/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炒肝
一個多月前,威馬的新車釋出會可謂是引爆全場。被譽為造車四小龍的威馬,推出了首款全場景智慧純電轎車。筆者注意到,這款車的車頂有個很明顯的凸起,打破了人們對一般汽車造型的理解。
圖片來源:威馬官網
遠看似探照燈,近看實則大名鼎鼎的鐳射雷達。這款車一共配置了3顆固態鐳射雷達,土豪味十足。
不得不說,鐳射雷達裝在車輛的這個位置,雖然醜出天際,但是作為新一代智慧汽車的標配,有著優異的環境感知能力,是未來人類在汽車內解放雙手的必選項。
那麼,這個不中看中用的傢伙,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未來能繼續在風口站多久?筆者帶你一一解密。
一、一路走來,哪有什麼順風順水
簡單來說,鐳射雷達,就是利用鐳射這種物質,實現精確的距離測量。小時候我們藉助皮尺可以測距,只是鐳射雷達藉助的是光,測量得會非常精準而已,並可以建立出周邊完整的3D模型。
圖片:雷達測距示意圖
現在我們知道鐳射雷達,主要是被自動駕駛帶火的。但其實,1930年愛爾蘭物理學家EH Synge構想出鐳射雷達的結構時,它因為技術不成熟、價格昂貴,主要還停留在科研領域,比如用於大氣研究,月球表面研究等等,離我們的生活還很遠。再往後,20世紀70年代,鐳射雷達憑藉其優異的效能,逐漸進入軍事領域,跟蹤衛星、高速飛行實驗,海底發現水雷。
圖片:鐳射雷達應用路線圖
軍事領域的鐳射雷達,上可摘星攬月,下可五洋捉鱉。
鐳射雷達真正開始用在汽車上,還是漂亮國為了推動無人駕駛,首次舉辦了240公里的沙漠無人駕駛汽車挑戰賽,那場比賽吸引了頂尖的技術團隊參賽,但是區區240公里竟然沒有一支車隊能跑完全程。這是鐳射雷達的第一次滑鐵盧。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直至三年後的2007年,漂亮國再次舉辦該項賽事,那次比賽終於有6個團隊完賽。筆者認為,最大的贏家是核心部件鐳射雷達製造商——Velodyne,它那是生產的感測器,安裝在了其中的五支車隊。
此後,鐳射雷達開啟了商用時代。一大波創業公司成立,國外的包括Nuro、Argo.AI,國內的包括小馬智行、Momenta、馭勢等,同時熱錢也紛紛湧入,只要是涉及到無人、智慧的概念,都少不了鐳射雷達的身影。比如,掃地機器人,無人配送小車、無人機、智慧城市等等。
拔苗助長,總有付出代價的那一天。2018年,隨著各地出現多起車毀人亡的事故,雷達成本依然看不清下降拐點,自動駕駛開始進入泡沫期。鐳射雷達也遇到了第二次滑鐵盧。而且,鐳射雷達是否是未來自動駕駛的必選項,也受到了質疑。現任世界首富馬斯克也曾留下過經典名言:
使用鐳射雷達很蠢,任何依賴鐳射雷達的人都註定要失敗,註定!鐳射雷達是不必要的昂貴感測器。
但是,一項新技術的普及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
臥薪嚐膽,為的就是那一天得奮起反擊。鐳射雷達的支持者們沒有放棄,用技術來向世人證明,未來少了它還真不行。今年,隨著蔚來、長安、北汽、長城等整車廠陸續釋出搭載鐳射雷達的自動駕駛方案,不少機構包括筆者也認為,2022年或將成為鐳射雷達量產元年。
圖片:國產智慧汽車鐳射雷達相關引數
二、開啟這個黑匣子,大有奧秘
如果我們把鐳射雷達開啟,分析一下它的產業鏈,就可以發現產業鏈相對簡單,上游主要是由發射模組、接收模組、主控模組以及掃描模組四大模組組成的,各司其職。各個模組組裝形成了鐳射雷達,最後應用在各式各樣的應用場景中。
回看鐳射雷達本身,目前技術方案主要有三種。總的來說,沒有哪一種方案是十全十美的,各有各的優劣勢。而整車廠要做的,在當前階段是在不同考量維度中進行取捨。
1 |
機械; |
2 |
半固態(轉鏡、MEMS為代表); |
3 |
純固態(OPA、Flash為代表)。 |
從目前整車廠搭載的鐳射雷達種類看,半固態的轉鏡(接收模組不動、電機帶動轉鏡運動)是唯一真正過車規、並實現上車的方案(2017年在奧迪A8上量產,也是首個車規級鐳射雷達),未來有望階段性率先起量。
圖片:法雷奧Scala轉鏡式鐳射雷達
鑑於鐳射雷達正處在量產的拐點,且技術門檻較高,需要光電領域很深的know-how,所以如果你問我,什麼是鐳射雷達玩家的核心競爭力,筆者分析之後告訴你,創始團隊+技術選擇+整車廠深度繫結是玩家建立護城河的不二法門。
圖片:鐳射雷達供應情況
三、蛋糕能增多快,增多大?
最後,我們來盤一盤你最關心的問題,未來的鐳射雷達市場規模有多大。
鐳射雷達的市場規模其實用一個公式就能解決:乘用車銷量*不同等級自動駕駛滲透率*鐳射雷達配置率*平均單車用量*單顆價格。
這其中的6個引數,筆者想來著重說一下價格趨勢,畢竟價格是鐳射雷達相較毫米波雷達的一個很重要的劣勢。但是按照前面說到的龍頭Velodyne的預測,2025年鐳射雷達的售價就有望降至100美元。當然了,這裡面也有一定老王賣瓜,自賣自誇的成分。
圖片:鐳射雷達未來價格趨勢
說起一顆毫米波雷達的成本組成,光電系統佔整機成本70%,人工除錯佔25%。未來降本的空間可以朝這兩個大方向努力:
1 |
整合化。未來,整合式的模組是目前分立式模組(零件較多)的高階版,這樣可以減少雷達的重量和體積,同時延長其壽命,未來降本的空間據機構預測有50%以上。 |
2 |
規模化。這其實就是一個良性迴圈的問題,整合化降低了成本,更多車輛開始傾向於使用鐳射雷達,然後推動技術成熟、成本下降,更加體現鐳射雷達競爭優勢,然後產量進一步增加,規模效應後分攤了成本。如此往復。 |
所以,未來車載鐳射雷達的市場規模將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如果自動駕駛賽道沒有黑天鵝的話),十年年複合增長率高達78%,2025年市場規模將首次突破100億元。
四、小結
車載鐳射雷達作為高級別自動駕駛的最後一塊拼圖,未來十年是其商業化發展的關鍵十年,也有可能迎來黃金十年。回想當年我們還在用著諾基亞的時候,智慧手機已經悄無聲息滲透進我們的生活,來得好似龍捲風。下一個十年後,隨著智慧汽車找到越來越多的落地場景,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它對傳統汽車的顛覆意義,不是嗎?
而那個喊著鐳射雷達真蠢的狂人馬斯克,未來是在這裡遭遇滑鐵盧?還是一邊喊著真香,一邊裝載鐳射雷達?我們也拭目以待。
相關閱讀:
汽車零部件裡出寶藏,小而美的賽道,大而甜的機會
注: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